(抗击新冠肺炎)兰州基层疾控人:“大海捞针”寻找密接者 衣服湿透是常事
兰州3月18日电 (杜萍)“虽然现在疫情有所缓解,但我们不敢有丝毫松懈,每天回家吃饭时心还是悬着的,只有在单位才觉得踏实。”兰州市西固区疾控中心防疫科副科长杨莉娟,疫情发生之后,被分配到了流调组,虽然疫情防控级别降到三级,但和其他同事一样,时刻紧绷着心里那根弦。
在全国疫情预警之初,西固区疾控中心迅速成立了疫情流调组、消杀组、采样组、信息组和后勤组等。杨莉娟和从其他科室以及基层医疗机构抽调上来的32名人员,组成了疫情流调组,除了自己的小组,同时还负责五个流调小组的流调相关工作。
杨莉娟说,作为一名流行病学调查人员,任务就是对出现的确诊及疑似病例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和记录。了解患者发病前后的接触史,曾经去过的场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发病时间,发病过程及就医情况。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掌握密切接触者的线索和范围,第一时间找到与病人有过近距离接触的所有人员,包括家人、同事、朋友、共同就餐、共乘一个交通工具,一起旅行等等人员。
大年初一,杨莉娟接到了西固区第一例病例需要密切接触者排查的通知后,立即带领小组成员做好必备的防护,对密切接触者一一排查。因该患者的特殊性,与其接触者有40多人,经过4个多小时排查,对这些人进行了详细登记。
图为张军和同事结束消杀工作。受访者供图“这就跟刑侦一样,面对一个确诊病例,像挤牙膏似的,得往外一点一点地挤。”杨莉娟说,面对患者的不详实叙述,需要“大海捞针”般寻找传播源头、密切接触者。针对“经历”复杂的患者,更需多次进行沟通。面对患者的不理解、消极抵触,便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一遍遍地讲清楚厉害关系,“有一位患者沟通次数更是多达十几次,每一次都将近1个小时”。
杨莉娟说,在对病例调查的同时为获取最为可靠的流行病学相关信息,要注重询问方式和技巧,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工作,取得患者的信任,“不但要询问流行病学史,更要关心患者治疗进展,随时补充完善流行病学报告。”
“每天只想着病例是否流调完整,行动轨迹是否有漏洞,密切接触者是否已查找清楚,根本想不起来有没有危险。”由于要不停地同患者沟通,一个病例流调完后,口干舌燥,几天下来,杨莉娟的嘴唇严重上火裂了口。
作为消杀组组长,张军带领着8名组员,每天穿着防护服,背着20公斤重的药桶穿梭在定点医院隔离病区、集中隔离观察点、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家里及邻近的环境等各个危险的地方。
“因为老旧楼院比较多,我们需要背着药桶爬上去,最高一次爬了8楼。”张军说,每到一处消杀点,消杀组就立即开展消毒及样品采集消杀,评估现场情况,计算消毒面积,配置消毒液,监测消毒液浓度,背负喷雾器对地面、墙面、窗户、电梯间、门把手、日常用具等重点区域进行喷洒消毒,确保消杀全面彻底。“每次完成消杀工作,汗水顺着下巴往下淌,衣服湿透是常事。”
作为一名老疾控人,面对此次疫情,张军说,从2003年的“非典”到现在,期间经历了甲流、禽流感等多种疫情,所以在对组员培训,以及消杀工作中,他不厌其烦地说着一定要做到防护到位,“其实在忙碌中我们根本想不起来危险。”
随着天气转暖,各地生活秩序也在逐渐恢复。3月14日,甘肃本地确诊病例“清零”,但“外防输入”,境外来兰返兰人员疫情防控任务依然是重中之重,杨莉娟和张军以及同事们,依然忙碌在一线。
谈到疫情彻底结束后最想做什么,张军说最想好好睡两天,然后开始日常的疾控工作,“这也是同事们最想做的。”(完)
编辑:李剑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社区新闻网”(域名Csvs.Net.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社区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社区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