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抗疫一线的年轻护士:给人惊喜的孩子们
时间:2020-03-24 14:47:21来源: 中国青年报

  抗疫一线的年轻护士:给人惊喜的孩子们

闫静(左一)和同事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郭会敏(左一)和出院的小患者互动,据了解,这一家三口住的就是家庭病房。受访者供图

  闫静的微信名字是“三岁”,头像是卡通人物蜡笔小新,这位出生于1995年的年轻人像很多同龄人一样有些“二次元”。闫静也是北京佑安医院新冠肺炎ICU病房里最年轻的护士。

  北京佑安医院内科总护士长郭会敏说,ICU病房的护士往往是医院里最优秀的一批护士,他们在工作时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因为患者的情况比较重、抢救仪器比较多,如果护士的专业水准不到位的话,可能一个小疏忽患者就没了。

  当初报名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科室里的护士都很踊跃,“确实挺感动的,大家有孩子的都报名,我一个没结婚的能不报名嘛”。根据医院的工作安排,闫静是第五批参与抗疫的护士,从2月18日到3月18日,无休工作一个月。谈及这一个月的工作,闫静说得最多的词就是“成长”。

  下了夜班亢奋两三个小时才能睡着

  此前,闫静在医院肝病重症病房ICU工作。在闫静看来,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比肝病重症病房ICU的患者病情严重,抗击疫情的整体工作节奏都比较快,而且此次护理的是呼吸道传染病,闫静学习了很多此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

  作为队伍中最年轻的护士,闫静遇到不会的事情会向前辈们请教,“但是也只能问一次,问第二次的话,我觉得是给别人添麻烦,毕竟大家都有患者需要照看。刚开始有些压力,不过我学东西比较快,也必须逼自己学会。”

  闫静第一次在新冠肺炎的ICU病房里看到ECMO(体外膜肺氧合)。她曾经遇到过一次ECMO的警报,“真的挺吓人的”。警报声响后,她从椅子上弹起来,医生听到警报以后也赶紧过来处理。原来是患者发生了血栓,导致ECMO的一条管道堵住了,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给患者换了一套新的管路,因为换管路期间患者可能随时有危险,闫静需要帮医生准备好抢救车等抢救设备,同时还要协助医生记录相关数值。整个过程大约只有5分钟左右。

  3月15日,记者采访闫静的当天,她又在看护一位上了ECMO的患者。闫静数了一下,空肠管、胃管、股静脉管、颈静脉管、尿管、动静脉置管、两个侧管针——患者身上一共8根管,除了ECMO,还有一台血滤机支持着患者的生命。面对如此危重的患者,闫静需要时刻把自己脑子里的弦绷得紧紧的,患者一旦发生生命危险就立刻抢救,一秒钟都不能耽误。

  由于长期精神高度紧张,导致闫静的睡眠不是特别好,尤其是轮到晚上12点下班的时候,凌晨1点回到宾馆,常常3点都睡不着,“整个人都很亢奋,躺在床上脑子里就像过电影一样回想医院的情景”。后来,闫静和其他同事交流,发现大家情况都差不多。

  转入ICU的新冠肺炎患者往往都是昏迷的,像闫静这样的一线护士,没有和患者家属交流的机会,也无法听到患者对他们说谢谢,但是她说,看着患者生命指标逐渐好转并成功转到普通病房,会觉得很骄傲。

  3月18日,闫静结束了她这轮抗疫工作,当天她发了条朋友圈:“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先放松一下,如果疫情还没有结束,还会上一线,“随时做好准备!”

  家庭病房关照新冠肺炎患者心理护理

  比闫静大两岁的牛欣月是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的护士,参与到医院内部第一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队伍中来。她1月27日(大年初三)中午收到通知,晚上便进了新冠肺炎收治病房开始工作。牛欣月护理的是相对轻症的患者。

  让牛欣月印象深刻的是患者们内心的焦虑。牛欣月记得有位患者总是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找护士,比如说吃饭的床板不会放、看不清温度计等。还有的患者因为担心传染家人等问题而导致胃口不好、晚上睡不好觉。

  牛欣月说,当时护士们的工作都很忙,没有办法抽出整块时间给患者做心理护理,就利用清洁卫生、做咽试子检测、量体温等契机,尽量多和患者聊天,或者拍拍肩膀,以安抚患者。

  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确诊新冠肺炎患者中,有很多是家庭聚集性病例,医院便安排了一些家庭病房,让来自同一家庭的新冠肺炎患者住在一间病房里。牛欣月能感觉到,家庭病房的设立,让患者的焦虑少了一些,“一方面彼此能有个照应,另外一方面也能缓解对家人的思念。尤其是那些小孩子,能和家长住在一起,会不那么害怕”。

  随着收治患者的增加,牛欣月的工作越来越忙,常常连续工作超过6个小时——一次轮班的时间。作为医院内部第一批参与抗疫的医护,病毒的不确定性、工作流程的完善等并没有给牛欣月带来多大的困扰。唯一让这位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孩儿有点不习惯的是,抗疫期间只能住酒店,20多天见不到爸妈。牛欣月说:“还挺想他们的。”

  在护士长郭会敏的眼里,闫静和牛欣月还都是孩子,“这些孩子在大是大非面前把自己摆得特别正,他们明白自己是什么,需要干什么,给了我惊喜,也给了我意外的收获。”她说。

  新冠病房总护士长:差不多所有问题都能解决

  1月25日(大年初一),郭会敏收到医院要组建新冠病房的通知后,第一时间要求进一线工作。她管理经验丰富,对护士情况熟悉,医院先安排她协助开展护理人力资源调配。2月11日,郭会敏作为第二梯队的护理人员,正式进入一线工作,担任新冠病房总护士长。

  郭会敏进入病房后的工作重点是重症患者的护理。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发展,当时北京佑安医院新冠病房内的重症患者开始变多,重症患者的病情开始变得更重,相应的护理工作也变得更繁重。

  当时一些患者病情比较重,但是还没达到进入ICU的标准,为了方便管理,就专门设置了一个病区收治这些患者。郭会敏记得,有天她难得早睡,晚上11点手机响了,这个病区的护士长联系她说,有个患者上了呼吸机,需要她紧急协调会用呼吸机的护士过来。

  郭会敏脑子里飞快转了一下:“如果有一个护士专门看呼吸机,病区里剩下两位护士照看其他患者会很吃力。需要从ICU协调一位会呼吸机的护士,再从其他病区协调一位护士协助两位护士看护这个病区的其他患者。”

  然后,郭会敏分别给两个病区的护士长打电话,确认是否可以抽调人手来协助。幸好当天其他两个病区情况稳定,郭会敏顺利地协调好了人员。在一线值班的这一个月,郭会敏说,其实特别怕电话响,电话一响就肯定是急事,而且是特别特别急的事。

  然而,郭会敏每天却有接不完的电话,有时候她去病区里查房没带手机,等出来以后,未接电话和未读的微信会有几十个,她脱掉防护服以后,得用近一个小时来回电话、回微信,“因为要跟对方说清楚他想知道的事儿,还要弄明白领导布置的任务,同时还要再想领导布置的工作能不能完成,如果能完成,在什么时候能完成?如果完成不了,有哪些因素制约了,再跟领导提。有的时候打电话的过程中,可能还有别的人来找。”

  郭会敏感慨,参加抗疫工作以后,觉得有计划安排的事情都太轻松了,因为在抗疫期间,几乎所有事情都是突发的,而且都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完,还要保质保量。

  17年前,郭会敏参加了抗击SARS的救治工作,当时她是一个病区的护士长。现在回想起来,郭会敏觉得当时自己做好执行工作就行,而此次是作为一个“小管理者”。“这次疫情对我自己、我们整个护理团队,包括整个医院来说都是一个考验”。

  3月7日,郭会敏暂时结束了在抗疫一线的工作,回顾近一个月的一线工作经历,郭会敏觉得好像并没有特别难解决的事,“差不多所有问题都能解决”,“至于那些不是我们医院层面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到最好”。

  据了解,北京佑安医院派护士200多人次进新冠病区工作,占全院护士总数的2/5,涉及所有临床科室。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李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社区新闻网”(域名Csvs.Net.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社区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社区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