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抗疫战中的华人身影
北京3月22日电 题:抗疫战中的华人身影
作者 凌云
新冠肺炎疫情扩散的速度让许多身居欧洲的华侨华人始料未及。两个月来,他们先是忙着助力中国国内抗疫,而今又置身住在国抗疫中,真有“打完上半场,再打下半场”的感觉。
欧洲中国留学生创业基金会执行会长卢雅娟和意大利米兰文成同乡会执行会长胡海滨就是其中的两位。近日,他们俩接受了笔者的采访,听听他们怎么说。
“不管一线二线,都是火线!”
中国国内疫情暴发后,卢雅娟组织欧洲中国留学生创业基金会向国内一共捐赠了五批防护物资。除了支持一线的医护人员,基金会还匀出一部分支援一线的记者、环卫工人、在基层工作的妇女等。
“疫情期间,社区里没有垃圾堆积,新闻时时播报,这些我们看到的‘如常’,是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继续工作的结果。”卢雅娟说,基金会希望通过这些物资,表达海外侨胞对各领域抗疫人员的敬意,“病毒没有出场的次序,不管一线二线,都是火线!”
基金会在购买物资时,也是“火线”。卢雅娟介绍,市面上物资紧缺,渠道商坐地起价,甚至还有“陷阱”,她带领基金会的同事在两周里,与40多个代理商、渠道商“周旋”,并派出多人到多地购买所需,最终购买到4.5吨的防护物资。
买到物资以后,运输又成了新问题。各航空公司限航甚至停航,运力变得很小,物资的运输拥堵成了普遍现象。
“当时国内疫情严峻,物资匮乏,抗疫人员就好像赤脚的人在冰天雪地里等待防护物资的到来,那几天我们都活在焦急和愧疚中,寝食难安!”卢雅娟回忆,一次走不了,就分批走;货机走不了,就走客机;客机走不了,就用人背回去……基金会一次次调整运输策略。
图为匈牙利华侨捐赠的医用口罩。 魏建军 摄基金会的顾问、清华大学教授吴建平当时正在欧洲。他回中国时,把自己和家人的大部分行李减掉,换上基金会的口罩和测温仪,成了一名“物资运输员”。
历时三周,在多方支持下,基金会的最后一批物资终于送到使用单位的手里。
“用心做的小事,也能成为大事”
胡海滨所在的意大利米兰文成同乡会也通过各种方式将防护服、口罩等物资运到北京、温州等地。
胡海滨告诉笔者,意大利作为欧洲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很多华人公司和餐馆、店面早早就停止营业。
“我自己所在的公司,也将业务调整为提前预约等形式,以应对疫情。另外,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提醒身边的意大利朋友重视疫情,并将‘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等科学防护知识传递给他们。”胡海滨说。
“坦白说,我们侨胞个体的力量有限,只能加强自身要求,不给祖国添乱。之前,力所能及给祖国运点物资,现在,力所能及地为住在国的民众做点小事。用心做的小事,也能变成大事。”
卢雅娟表示,欧洲华侨华人通过国内渠道对病毒认识较早、较深,防范意识较强。截至目前,欧洲的华人感染病例在社群中的比例很低,有些国家为零。卢雅娟认为,“这也无形中用事实数据向西方民众诠释‘中国经验’的正确性和功用性。”
从1月26日至今,欧洲中国留学生创业基金会就一直在做这样一件“小事”:给滞留在欧洲的中国游客或回国没有口罩的留学生免费提供口罩。
“我朋友春节期间在欧洲旅游,疫情暴发后,欧洲的零售渠道买不到口罩,她们一家人被困在酒店,希望我帮忙购买。我意识到这是个普遍存在的情况。”卢雅娟说,她就和基金会的同事开始给一些在欧的中国游客、将要回国留学生免费邮寄口罩。
“我们会根据机票信息,核实真实性。我们每次提供的口罩都不太多,根据需要4只到10只不等。如果是小留学生,我们还会提供其他的一些物资。”卢雅娟说,随着时间推移,口罩采购都是天价,所以更需要把口罩用在刀刃上。虽然是零散的、小额的捐助,但针对性较强,可以助力国境防控,具有查缺补漏的作用。
面对疫情卢雅娟也有着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希望能架起中国和住在国沟通的“桥梁”。比如针对现阶段中国对欧抗疫援助,她建议,把握好时间节点,让其发挥功用性和兼容性,尊重援助国家的人文风俗习惯。加强对援助物资“欧洲标准”的法律意识和审核要求等。(完)
编辑:李剑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社区新闻网”(域名Csvs.Net.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社区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社区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