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记者调查 > 内容

试点14年原地打转 垃圾分类被批比蜗牛还慢
发布时间:2014/6/30 1:25:18   作者:佚名   点击:

    (记者李金红 袁汝婷 王秀琼)“哗啦”一声,环卫工人一股脑儿将两个分类桶中的垃圾混合倒进垃圾车。
  24日清晨,目睹这一切的北京市民郑女士决定,以后再也不在家里做垃圾分类了:“在家分得好好的,运的时候又混了,我何必呢?”

14年,试点还是“试点”



  以北京为例,垃圾分类活动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各小区成长起来,并逐渐进入政府管理部门视野。
  2000年,北京被建设部确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此后7年,北京市政府主导组织垃圾分类宣传、社区人员集中培训、补助餐厨垃圾处理机等重点工作。
  垃圾分类逐渐成为北京社区最“时髦”的活动。似乎一夜间,上百个社区开始行动,政府甚至将“厨余机”搬进了分类试点社区。
  2007年,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走访13个分类试点社区后发现,仅有一台厨余机在运转。志愿者张伯驹认为,物业承担运营费用、散发恶臭及居民花费更多时间等因素使厨余机最终“流产”。
  第一阶段倡导的居民垃圾分类受挫后,相关部门将主要精力转向垃圾的大类粗分。2007年后,北京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桶由原先的四类(塑料、金属、纸张、其它)变为三类(厨余、可回收、其它);到2009年底,垃圾桶再次“变脸”为两类(厨余、其它)。
  尽管垃圾桶多次分类,但在中端运输环节,分开的垃圾往往又“合”在了一起。在位于北京北六环外的阿苏卫垃圾综合处理中心,记者看到清运车里混装着易拉罐、碎玻璃等大量可回收物。
  面对垃圾分类深感困惑的80后刘晓冰并不知道,自己所在小区其实就是垃圾分类试点小区。2012年“自然之友”调研了北京60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后发现,在检查的240个厨余垃圾桶中,39%的厨余垃圾桶内垃圾完全混合,完全分开的厨余垃圾仅占1%。
  试点至今,14年过去了,可垃圾分类似乎仍在原地打转,被网民戏称为“比蜗牛还慢”。

利益相关方:各打各的“算盘”



  事实上,我国城镇中一直活跃着一个垃圾分类群体——拾荒者。他们长年累月地分拣着包装盒、塑料甁、破旧家具……许多废弃物,经他们之手避免了被浪费的命运。但这股自发形成的分散力量,距离一个现代高效的分类回收体系还十分遥远。
  记者调查发现,垃圾分类流程中利益相关方众多,由于缺少激励和协调机制,难以形成合力。
  ——清运环节。分类运输增加成本,负责垃圾清运的环卫部门若无明确职责“宁可混装”。“环卫部门混运后或埋或烧,对如何利用其中的资源没有深入考虑。”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副会长潘永刚认为,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应该是一体的。
  ——回收环节。“自然之友”城市固体废弃物组项目负责人小竹说:“受市场影响,当废品如橡胶等处于低价时无人问津。”记者发现,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利用“看得见的手”对垃圾减量予以补贴,分拣垃圾的人只能“一切向钱看”,挑肥拣瘦,而不会对垃圾分类尽心尽力。
  ——焚烧环节。垃圾焚烧厂是按焚烧发电的垃圾重量享受政府补贴的。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12年通知,对以生活垃圾为原料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均先按其入厂垃圾处理量折算成上网电量进行结算。长期研究垃圾处理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毛达说,此情况下焚烧厂首要考虑“吃饱”而非分类。
  而在这些环节以外,还有一个利益相关方被忽视——产品生产者。
  产品使用后的废弃物怎么回收,生产者最了解,可他们在垃圾管理中的权责利益并不清楚,自然也没有参与分类的动力。比如电子产品废弃后,生产厂商是否需要对回收环节负责?毛达建议,可以建立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目前这一制度在我国只有相关的法律框架,没有实施细则。

“一堆部门管不住一堆垃圾”



  垃圾分类的问题究竟该由谁来管?
  2013年,一些志愿者组成了一支“露天焚烧灭火队”,并制作电子地图标出北京市露天焚烧垃圾地点。地图上线后,不断有居民通过微博向他们举报身边的露天焚烧信息。 
  有一次,“灭火队”接到举报,北京郊区某村出现“情况”。怎么办?志愿者首先想到了城管部门,可对方答复:“我们只管点火的人,现在人跑了抓不到,你去找管垃圾的。”
  志愿者又找到了负责垃圾清运的市政市容委员会。“我们只负责把垃圾运到那儿,点火烧垃圾我们管不着。”工作人员解释。
  违规焚烧将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是不是请环保部门来管?“环保部门说,他们只负责监测污染,不负责监管焚烧行为。”志愿者们无奈地说。
  最后,志愿者觉得垃圾中有大量可回收物,也许可以找找负责管理可回收物的商务部门。然而,对方却说焚烧污染了环境,“是环保部门的事”。
  一位志愿者感叹:“一堆部门管不住一堆垃圾。”
  这只是垃圾处理“九龙治水”困局的一个缩影。中国社科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副主任杜欢政说,多部门管理的“交叉”,往往成了管理的“真空”。若分类、运输、处理等环节分散到不同部门管理,就会“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一旦某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断裂。 
  记者看到,在某垃圾分类试点市的生活垃圾分类网上,除了作为主管部门的市政市容委,在“市属委办局”中还有财政、规划、住建、商务等13个部门与垃圾分类相关。杜欢政认为,破解“九龙治水”困局关键在于打通顶层设计体系,厘清各部门职责分工。“如设立‘垃圾市长’,统筹一个部门管理,挤出‘真空’,形成从源头到终端的完整处理链条。” 

上一篇:城市污泥焚烧发电:“水”中取“火”点“泥”成“金”
下一篇:专家:两大原因造成我国电改“雷声大、雨点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