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众之声 > 内容

评论:喜剧不能靠侮辱传统来发展
发布时间:2015/7/15 22:43:51   作者:佚名   点击:

  贾玲恶搞花木兰事件延烧多日,争论仍在继续。

  舆论分为两大派:一派严厉批评此类肆意解构、颠覆传统文化的行径,认为贾玲必须道歉;另一派则提出喜剧就是娱乐,为了让观众笑,恶搞没什么,认为让贾玲道歉是上纲上线。

  双方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随着事件不断升温,争论的焦点渐渐由贾玲转移到了花木兰身上,并出现一系列针对花木兰的质疑,例如花木兰算不算历史人物,花木兰能不能代表传统文化,花木兰是不是民族英雄,等等,就这样,一些常识性的认知被模糊化了,一些没有争议的问题也突然变得有争议了。

  事件发展至此,用句网络时代的话来说,被黑的其实是花木兰。

  花木兰是谁?不仅中国人都知道这个名字,很多外国人也非常熟悉她的故事。可以说,花木兰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她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更远及世界各地。

  那么,这样一个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人物,在贾玲的小品中变成什么样子呢?一个无所事事、好吃懒做、贪生怕死的傻妞,还对着裸露上身的彪形大汉不停流鼻血,上阵杀敌也是不情不愿的偶然行为。总而言之,此花木兰非彼花木兰,为博观众一笑,创作者将美德反转为陋习,大抛特抛低俗“包袱”,显然,这种改编手法极不可取。

  一些人说,一部喜剧小品不会影响大众对花木兰形象的理解。真的如此吗?看看眼下的各式言论吧:有的说花木兰是侵略者,有的说花木兰替父从军是违反军纪,还有的说花木兰的故事都是骗人的,也有人认为花木兰跟孙悟空、白骨精等没有什么分别,甚至有媒体评论称“花木兰该怎么演,谁想搞垄断,谁就该受批评”……

  说出上述言论的人没有搞清楚花木兰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她的形象和她的故事传递出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可宝贵的精神品质:正义、勇敢、美丽、善良。千百年来,人们赞美、传颂花木兰,并以她为榜样,是因为对她的美德怀有一份向往与珍重。而那些没有底线、放弃尺度的改编,仅仅是为了好笑,就把人物弄得面目全非。如此廉价地消费历史和传统,还要被视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这正是当下中国文化生态中最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

  1998年,美国迪士尼公司投拍的电影《花木兰》上映,在全球引起花木兰热。美国人用西方思维来转换花木兰,赋予其更多的现代感,但对于这一人物的基本特质没有做任何颠覆性改编。美国《时代》杂志将花木兰称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类似于圣女贞德的巾帼英雄”。

  外国人尚且如此,而我们自己却在为该不该敬畏花木兰而争论,实在是荒唐。□王 研

上一篇:评论:“状元”骑马游园商业噱头何时休
下一篇:刘慈欣曾推荐书单: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在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