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众之声 > 内容

民国岭南诗宗写乡土启蒙教材 教广东幼儿爱国
发布时间:2015/7/17 23:32:15   作者:佚名   点击:

  “广东之治乱得失,不惟关中国之大局而已,抑于世界上有影响也夫……则吾人之爱中国,无有不挚爱广东,何也?其治乱得失于世界上有影响也……吾邦人子弟,于吾广东故事和夫吾广东影响于世界上大端不可不知,诚有养其爱乡土之心……”亲爱的读者,这一段深情款款的文字,出自上世纪初出版的《广东乡土历史教科书》,作者是被誉为岭南诗宗的学者黄节。这位前半生耗尽家财、办报开启民智,后半生执教北大、以呵护民族文化之根为己任的学者,曾深得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钦佩,声名之大,可以说得上是轰轰烈烈。可就是这样一位造诣深厚的大学者,在忙于办报、办学、著书立说的同时,居然用足心思,为故乡的孩子们写出了一整套乡土启蒙教材。他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将南粤的历史、地理、物产、商业娓娓道来,引领刚进学堂的小儿郎爱上家乡,再由爱乡而爱国,从而在未来承担起国家的兴衰。

  时隔百年之后,回头看黄节为推进乡土教育作出的诸多工作,也许他热心传授的一些知识已经过时,但他放下身段、努力靠近儿童心灵的谦逊和用心,却仍旧让人心动,引人深思。

  采写/广州日报记者王月华

  编写历程

  国学大师用足心思 七册课本一气呵成

  其实,在给黄节安上“国学大师”这个名头的时候,我内心是犹豫了很久的。因为当前没用心研读过几本经典,却打着国学的幌子售卖心灵鸡汤的所谓大师实在太多,如果读者您把这样的形象跟黄节联系在一块,那实在是天大的误解,而这全是我的罪过;但若以学界公认的“岭南诗宗”来称呼他,我又担心难以引起大家的兴趣,因为诗歌跟今天人们的生活实在是离得过于遥远了。想来想去,不如花一点点时间,来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吧,只有这样,你也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那么热切地引导故乡的孩子们挚爱南粤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黄节还真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国学大师。他祖籍顺德,生于广州,父亲原是个秀才,后来虽然弃文从商,做起了陶瓷生意,但并未放弃诗书传家的传统。黄节进私塾,入学海堂,接着师从岭南大儒简朝亮,通读汉宋经史,后来又找了两座古庙,闭门读书多年,饱览中西典籍,由于读书太用功,还得了个外号,叫“苦行生”。读了万卷书,他又去行万里路,足迹不但遍布大江南北,还远至东瀛日本。不过,这样的“万里路”可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当时举国内忧外患,家国之念时时萦绕在知识分子心头,因而不管读书,还是游历,他都是为了寻找“救国图存”的道路,不过,与完全“醉心欧化”的新派人物不同的是,他试图从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再次找到方向和路标。

  说起来很惭愧,我的国学修养实在太差,之前一听说100多年前名声大噪的国粹派,联想到的就是端着茶壶走进北大课堂的守旧文人形象,这几天认真读黄节的文章,虽然看得还是云里雾里,但至少弄明白了一点,他绝非一意守旧,而是反对不明就里的“全盘西化”。面对欧风美雨的侵袭,他感慨:“吾祖国之文学,光华美丽,照耀大地者,迄今而安在乎?”因而,他要守住的,也不是全部僵化的教条,而是本民族文化里最珍贵的“根”。不信,你看他对“国粹”的定义,本国文化中的精华固然是国粹,适于中国本土的外国思想文化,同样可以化为国粹,这里哪有食古不化的味道?

  写到这里,读者或许会觉得奇怪了,本来是要说100多年前广东乡土教育的故事的,怎么绕来绕去说国粹了?其实,那是因为,黄节在乡土教育上投入大量心血的动力,完全来自于他对国粹的珍爱。1905年,黄节变卖家产,与章炳麟、刘师培等人成立国学保存会,以“保种、爱国、存学”为宗旨,印书办报,弘扬国学,忙得不亦乐乎。

  在这一年,清政府大兴教育改革,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明文规定初等小学堂要开设历史、地理和格致(科学)课程,尤其要讲授与本乡本土有关的史地和科学知识。官方同时规定,民间组织和个人可以自行编写乡土教材,教学部审定后就可在市面上出版发行,同时授予著作权。虽说黄节等人一向反对清政府,但这个规定着实对了他们的脾气。背后的逻辑其实很明白,激发人们对“国粹”的热爱,要从启蒙时代抓起,可对几岁的孩子抽象谈论热爱本国文化,他们压根不会有什么感觉,而从其家门口的一草一木细细教导起来,他们内心自然会生发出对故土的热爱,再由热爱故土推及于钟爱本国文化,这份爱就牢靠多了。

  就这样,国学保存会很快成立了“乡土教科书社”,开始策划编写各省乡土教科书,生于南粤、长于南粤的黄节自然责无旁贷,承担了广东乡土教科书的编写之责。据统计,国学保存会一共编印发行了21册乡土教科书,其中黄节一人就编写了7册。1907年~1908年,这些教科书陆续出版发行,想想黄节在短短两年间写就7册课本,还是在印书办报的间隙完成的,我们送他一个“拼命三郎”的称呼,倒也不算夸张。

  匠心独具

  地理课从家门口上起

  小短文说尽千年历史

  上文已经说了,黄节之所以有这么强大的精神动力,将7册乡土教材一气呵成,主要是因为他希望激发下一代对乡土的热爱,并进而热爱国家,热爱本国文化。在《广东乡土历史教科书》的序言里,他写道:“广东之治乱得失,不惟关中国之大局而已,抑于世界上有影响也夫……吾人挚爱中国者也未有不挚爱广东。何也?其治乱得失于世界上有影响也……吾邦人子弟,于吾广东故事与夫吾广东影响于世界大端不可不知,诚有以其爱乡土之心,由是而群知爱国,亦当世急务也。”在《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里,他则大声疾呼:“吾愿举吾粤十五洲之土地,而纳之吾邦人弟子之手中,曰:‘毋坐以付人也。”引导故乡子弟挚爱南粤的用意溢于言表。

  黄认定了写作乡土教材是当世急务,自然会全力以赴,可怎么写,却也充满了挑战。按照当时的《奏定学堂章程》,乡土历史、乡土科学和乡土地理都是在小学堂一二年级开设的,因而学部要求教材的编写符合儿童心理。以地理课为例,章程规定“先自学校附近指示其子午方位,次及于附近之先贤祠墓、近处山水,间亦带领小学生寻访古迹为解说,俾其因故事而识地理,并使认识地图,渐次由近及远”。读者您别看这话说得半文半白,但其中的道理可一点也不落后,把课程从家门口上起,直到今天还是教育家大力提倡,却远未实现的愿景呢,那时却已写入了学堂章程,回头一读,还真让人有点不好意思。

  话扯远了,我们再看黄节编写的乡土历史和地理教材,每册只写18课,每课不超过150个字,读之朗朗上口,一星期学一课,不给孩子们增加无谓的负担。正因为文字有限,所以内容安排更要煞费心机,4册历史教材,总共万把字,竟将持续数千年的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以“汉代之广东”为例,《粤入汉后之政治》、《粤入汉后之风俗》、《粤入汉后之学术》,短短三篇课文,就是一部迷你版的汉代广东史;而地理教材,一篇《总论》,不到142字,居然叙述了广东面积、地望、气候、地势、风俗5个方面的内容,真是非大手笔不能为;而他编写的乡土科学教材,每一课更只有50个字,更加短小精悍,却一点也没损失生动和趣味,不信,我们来读一读其中的《禾花雀》一文:“禾花雀本名绿鸠,其毛带黄绿色,喜食禾花,每年八九月间,禾秀时即有之,故俗呼为禾花雀。”虽然辞藻并不华丽,但读来仍有口角噙香、回味无穷的感觉,不是吗?读着这样的文字,领略南粤草木与生灵的可爱,要让孩子们不倾心热爱故土,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吧?只是不知今天还有没有人能继承黄节的衣钵,来继续给孩子们讲一讲精彩的广东故事呢?

上一篇:蒙娜丽莎加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嘟嘴、皱眉
下一篇:周恩来曾三会阎锡山:帮助他疏通与傅作义的关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