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彬与郑黎亚的婚礼波澜起伏。
老革命杨应彬逝世 战时潜伏敌营10年 和支部一起救了2000多人
7月13日14时52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共广东省委原常委、秘书长,广东省政协第五、六届副主席、党组书记杨应彬同志,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94岁。
杨应彬传奇的人生经历非常人所有。他以共产党员身份深入敌营,所在的战斗集体经历10年时间,未有一人暴露一人叛变,堪称奇迹。革命生涯,他有许多传奇经历:参加广州对日受降,密送情报勇救东纵,参与接管广州,筹建广东省委党校,在广东率先推行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此外,他创作的散文、诗词、政论等多种体裁的文章达130多万字,刊印30多万册,享有“岭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美誉。
杨应彬94岁的人生历程,绝大部分在广东奋斗。他为南粤这片热土付出良多,同时,亦寄爱良多。
文/广州日报记者徐静
图/杨应彬家人提供
特支成员
最后撤离
1937年上海抗战打响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年多的杨应彬奉党组织指示,在炮火连天的淞沪战场参加了张发奎任总司令的国民革命军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是队中根据周恩来同志指示成立的中共“特别支部”最年轻的共产党员,任务是开展战地宣传组织、统战、军事和党的地下工作。
“潜伏”之中,危险无时不在。杨应彬与妻子郑黎亚留在张发奎长官部坚守到1947年,接到党的指示撤退到香港,成为最后撤离的特支成员。
特支曾挽救2000多人的生命。1946年初国共两党谈判,6月间,东江纵队和其他纵队骨干2400余人集结大鹏半岛,准备北撤到山东烟台。杨应彬此时截获蒋介石密令张发奎对这批人“聚而歼之,一网打尽”的密电。他冒着生命危险将情报及时送出。党中央公开揭露这一阴谋,挽救了中共2500多名抗战骨干。
传奇婚礼
有惊无险
杨应彬与郑黎亚的婚礼是一场传奇。抗战胜利后,杨应彬的身份曾遭怀疑,为了能更长期地潜伏下去,经请示党组织后,杨应彬、郑黎亚决定举行一场“讲点排场”的结婚仪式,并请张发奎做证婚人。谁知邀请时,张发奎一上来就问: “你们俩究竟是不是共产党?都是的话可以结婚,都不是也可以结婚,最怕一个是,一个不是,将来一个当鳏夫,一个当寡妇。”两人听后答道:“我们跟了你八年抗战,还不了解我们吗?我们都不是共产党。”张发奎说:“都不是,那你们就结婚吧。”
婚礼上,张发奎出席并发表了一篇动情的讲话,堵住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嘴,也成就了国民党二百多名高官将校参加一对共产党人婚礼的传奇故事。
此前的1940年,杨应彬还曾奉党的指示只身到贵州独山中央军校四分校学习军事,在此期间,遇到军统审查。张发奎给军校校长去信,帮他躲过一劫。
1992年,杨应彬曾在香港拜访张发奎夫人刘景容女士,问起张发奎是否知道自己是共产党员。张夫人答道:“从政治思想倾向上看,他知道你们是那边的,但他不予深究。”
如此渊源,就不难理解上世纪90年代,杨应彬和郑黎亚积极协助刘景容迁葬张发奎将军的骨灰回始兴老家之举,为什么会在海外引起巨大反响了。
参加对日受降和再次接管广州
1945年9月,杨应彬随张发奎部到广州参加了对日受降,并出版了《广东受降记述》和《八年抗战史料图解》两本重要史书。1947年8月,杨应彬夫妇奉命从广州撤退至香港,准备参加游击战争。第二年春,杨应彬奉中共香港分局指示,以分局和粤桂边区党委军事特派员身份,先后到十万大山和雷州半岛,了解当地工作情况,协助他们开始武装斗争。他成功接应陈一林的起义部队,参加了攻打湛江,解放遂溪、廉江诸县的战斗。1949年6月,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成立,杨应彬任纵队参谋长。
1949年的9月,新中国即将成立,华南分局决定让杨应彬离开雷州半岛,参加接管广州的工作。9月底,杨应彬在大鹏湾参加教导团的工作。
9月30日下午,杨应彬从香港报纸上获知全国政协决定于10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举行开国大典,还说到国旗的颜色和样式。他亲自绘制图案,几位女同志按图裁剪缝制,于10月1日清晨在王母圩驻地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虽是根据电讯提供的信息绘制国旗,但到广州后发现与正式的国旗完全一样,杨应彬“心里非常高兴”。
支持改革开放 创办成人教育
1973年3月,杨应彬任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办事组副组长,后又任省委常委兼秘书长。他在任上全力协助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同志落实几项工作:一是抓好农村体制改革问题,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田间管理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出现了较好形势;二是陪同习仲勋到清远总结推广工交企业关于利润包干提成的办法,这个办法兼顾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把企业搞活了,提高了经济效益;三是大力协助习仲勋坚决执行中央改革开放政策,为广东争取一些特殊政策、创办特区,为改革开放奉献智慧。
对于广东最知名的中山大学,杨应彬也有渊源。他支持中大中文系办“刊授教育”,1984年,中大中文刊授教育中心开学,全日制正规大学办刊授在全国是首创。当时,中大中文系每年招考100人左右,加上夜大才200多人,而这次报读刊授中心的人就数以万计,广州市就有3万人之多,使得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成百倍地增加。
有人评价说,杨应彬按照陶行知“活到老,学到老”的思路,在广东率先推行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使全省一大批因“文革”耽搁学业的中青年通过函授、刊授、电大、夜大等半脱产、脱产的方式接受高等教育,此举之后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如此惠民之举值得铭记。
才华横溢 被誉为“岭南四大才子”之一
■上世纪六十年代,杨应彬和欧阳山、杜埃、吴有恒有“岭南四大才子”之美誉。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先后出版了《小先生的游记》、《广东受降记述》、《八年抗战史料图解》、《岭南春》、《东湖诗草》、《东山浅唱》、《春草集》、《碎砖集》、《杨应彬文集》、《东廓吟鞭》、《金华集》、《杨应彬诗词》等十余部著作。
■创作散文、诗词、政论等多种体裁的文章130多万字,刊印30多万册。
■1995年,杨应彬与妻子郑黎亚合著回忆录《金华集》,记录两人入党后从事革命斗争60年的峥嵘岁月,是作者给抗日战争50周年的礼物,也是他参加革命60周年的纪念,更是这对革命伴侣、恩爱夫妻的金婚纪念册。
背影
如有类似线索,
请致电020-8191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