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度报道 > 内容

中日甲午战争反思: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发布时间:2014/8/17 22:38:36   作者:佚名   点击:

8月1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辽宁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8月1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辽宁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摄

甲午海战中被日舰击伤的镇远舰

甲午海战中被日舰击伤的镇远舰(资料照片)

7月24日,“勿忘甲午”档案图片展在辽宁沈阳开展。

7月24日,“勿忘甲午”档案图片展在辽宁沈阳开展。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摄

7月25日,辽宁盘锦边防支队官兵在田庄台殉国将士墓碑前庄严宣誓。

7月25日,辽宁盘锦边防支队官兵在田庄台殉国将士墓碑前庄严宣誓。姜冰摄 (新华社发)

制图:潘旭涛

制图:潘旭涛

    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争。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但之后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

    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也被拦腰打断。当时清政府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当中日两国又站到了历史新一轮的起跑线上时,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断发出战争言论,中国人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被激活。当前,中日关系正处于两国建交以来的历史“冰点”,安倍公然参拜靖国神社、否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解禁集体自卫权等行径,导致两国政府关系严重倒退,并影响到了经贸交流等其他领域。

    近日,“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辽宁大连召开。国人再回首甲午年间的那场战争,触碰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在痛楚、耻辱、愤怒、遗憾之外,人们看到军国主义在日本大有死灰复燃的可能,不能不高度警惕。

    日本军国主义存在500年

    422年前的壬辰年(1592年),也就是明朝万历二十年,爆发了一场国际大战,明朝史籍一般称为“东征”(1592-1598年)。这是发生在朝鲜半岛及其附近海域、明朝军队与朝鲜联军合战日本军队的七年战争,韩国或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或“壬辰卫国战争”,日本称为“文禄之役”与“庆长之役”。在大明王朝最为鼎盛的年代,刚刚统一日本列岛、羽翼未丰的丰臣秀吉,迫不及待地发动了这场全面侵朝战争,妄想“一朝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四百余州”,“吾死之前将令中国臣服”。明朝援军联手朝鲜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生命和物质财富代价,最终打败了丰臣秀吉的日本军队。

    战争的结果是明朝确实付出了重大的历史代价,但由此造就出长久持续的东亚和平新局面。由明朝创立并推广的宗藩朝贡体系,因东征得到巩固、加强,并被清朝如数继承,一直运行到近代被西方殖民统治体系彻底颠覆为止。中国周边,东征不仅对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均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铸就了一道海上长城。

    1592年“渡海征服高丽”的壬辰战争,不过是丰臣秀吉为“征服唐国”所做的热身运动。从壬辰到甲午,不惮失败的日本人,通过卧薪尝胆的改革,再次与维新失败的清末中国较量,终于取得了甲午战争的胜利。继而通过1905年的日俄战争,赶跑了争食的“北极熊”,遂在1910年吞并了朝鲜。至此,日本自壬辰以来未遂的愿望终得实现,日本蚕食大陆的理想渐入佳境—壬辰是日本失败的蓝图,而甲午则是其成功的印证。

    甲午战争,远非一些日本研究者所认为的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一个“起点”或“开端”,其实早在300年前,它就已经“萌芽破土”,只不过未能长成参天大树而已。300年后,征朝成功的日本一举侵入中国,先在东北建立了“满洲国”,直至1937年与中国爆发全面战争。如果不是中国人民八年浴血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日本以中国宁波为中心、面向南海的理想蓝图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自明朝万历时代起,日本并吞大陆的“军国主义”已历经500年不灭。若有空子可钻,死灰就会复燃。

    明治维新疯狂扩建海军

    1868年7月14日,明治天皇在宫中审视了军务官的奏折,折上写道:耀皇威于海外,非海军而莫属,当今应大兴海军……

    这句话,立即拨动了明治天皇的心弦。在辅政诸大臣的帮助下,他立草诏书,谕令全国:海军之事为当务之急,应从速奠定基础。

    从速!加快!日本人的“水磨”遇到洋流的冲击,立即疯狂地运转起来了。

    沉埋多年的林子平的《海国兵谈》被“解放”了出来,成为谈海防、论练兵的重要理论依据。这位18世纪的仙台人还曾专门写了一部《三国通览图说》,里面记载了朝鲜、琉球和库页岛的地理、民风,以便在“日本勇士率领雄兵入此三国之时”当作指南。

    明治政权以惊人的速度和决心,使幕府的海军全部转到了新政府制下,各藩所辖的军舰也几乎全部“献”给了新政府。很快,在天皇的旗帜下就聚集了全日本可供海军使用的一切军舰。

    在日本兵部省炮制的雄心勃勃的计划中,日本未来的海军将要超过英国,在20年内拥有大小军舰200艘。炮制这一计划的兵部大辅前原一诚,计划仅蒸汽铁甲舰就要装备50艘,他还把海军经费提到和陆军经费等同的高度,达15万石。

    在欧洲的几大造船厂,都可以看到日本人的身影。这些东方人,早就脱下了传统的和服和木屐,他们身穿燕尾服,头戴礼帽,到处深深地鞠躬,到处打听哪里有适合日本的舰船出售。他们白天东奔西跑,到处活动,不放过一个可能的机会;晚上,他们聚在一起,重新按照在国内的身分品级次第坐好,激动地重温着天皇的谕旨,憧憬着飘扬太阳旗的舰队横行太平洋时的壮阔景象,这时,他们往往要泪流满面,把白天受到的屈辱和冷遇忘得一干二净。他们是用在海滩上做小买卖的精明,向世界购买着一个民族的尊严。

    在皇宫里,明治天皇的眼睛里充满血丝,他处在极度的亢奋之中。

    从明治初期起,天皇开始疯狂地聚敛财富,把持垄断日本新兴工业的开发权,控制三井、三菱、住友等大公司及日本的外贸、重工业、银行,并通过各种进献、投资,非法征用土地,使自己的皇室积累打着滚地增加。同时,他又多次为建海军率先节约开支,打开自己的钱袋,毫不吝惜地倾倒金钱,他甚至提出“虽国家力不能胜,既属必要之大计,亦只有断然行之”。

    1887年7月,天皇发布谕令:“”朕以为在建国事务中,加强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之事。而从国库岁入中尚难以立即拨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兹决定从内库中提取30万元,聊以资助,望诸大臣深明朕意。”

    谕令一发,不到三个月,海防捐款总额竟达103万之多。按照日本学者井上清的说法:“在天皇制的最初十年中,军事费恐怕要占全部经费的80%以上。”

    1893年—甲午战争前一年,明治天皇又决定此后六年,每年从内库中拿出30万元帑银,用于海军建设。而这,已经超过了皇室开支的1/10。此举再次带动了日本政府议员主动献出1/4薪俸用做造舰。

    到甲午战争前,据说明治天皇甚至干脆用饿肚皮的方法,给他的文臣武将起“带头作用”—前线那些饥寒交加的日本军人,得知天皇每天仅仅吃一餐饭的时候,人人涕泪横流,呼号喧嚣之声满营。

    天皇恨不能把“圣岳”富士山变成金山、铁山、钢山、火药山,把濑户内海的每一块礁石都变成战舰。

    他不要慢节奏的跋涉,他一开始就要求他的国家“冲刺”—尽管他知道他的国家和他病残的双腿一样,时时对这种“冲刺”感到力不从心。

    日本天皇用军国主义的疯狂手法,动员全民打仗。只有后来在二次大战的德国纳粹时期,人们才能看到似曾相识的疯狂。

    甲午留给中国剜心之痛

    甲午战争,是日本由半殖民地向对外殖民的转折点,是日本称霸亚洲的起点。这场发生在日本与朝鲜、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战争,是日本明治维新后走向世界的标志。

    这场历时9个月(1894年7月牙山之战至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战争,对于日本是有重要意义的,对于朝鲜和中国则代表着耻辱和无能。这是一场军国主义对封建主义的凌辱,是资本主义对半殖民地国家的践踏,是先进对落后的一次无情嘲讽。

    甲午战争的结局是中国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向日本赔款2亿3150万两白银。其中赔偿军费2亿两,赎辽费3000万两(注:马关条约签订6天后,俄国、法国和德国向清朝政府表示了最强烈的不满,于是在3国联合进行的干涉下,日本最终决定放弃辽东半岛,代价是中国以白银3000万两将其“赎回”,史称“三国干涉还辽”),日军威海卫驻守费(占领费)150万两。

    当时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8000多万两,日本政府全年财政收入折合白银6000多万两。战争赔款相当于中国全年财政收入的近3倍,日本全年财政收入的近4倍。另外,日军在甲午战争中除赔款外还从中国掠夺了价值1亿多两的财富,而中国同时还遭受了战争的巨大破坏。

    甲午战争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极大,使清政府不得不向欧美银行高息举债偿还巨额赔款,造成列强对中国经济命脉的控制,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战争的结果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造成中国的进一步沉沦。

    这么多战争赔款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使日本更加发达,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反过来也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胃口,进而更加疯狂地掠夺中国及东亚资源。

    明治维新后,日本加快对外侵略扩张,吞并琉球并改称冲绳县后不久,便密谋侵占钓鱼岛。在清朝败局已定背景下,日本政府认为“今昔形势已殊”,要求将在钓鱼岛建立国标、纳入版图事提交内阁会议决定。1895年1月,日本内阁秘密通过决议,将钓鱼岛“编入”冲绳县管辖。同年4月17日,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署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钓鱼岛等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一并被割让给日本。1900年,日本将钓鱼岛改名为“尖阁列岛”。

    “今年是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时说,在台湾被侵占的苦难岁月里,无数台湾同胞用鲜血和生命来证明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离的成员。

    历史罪责早该彻底清算

    120年后的今天,炮声已停止,硝烟已散尽,但东海黄海依然波涛不断,暗流涌动。战争馈赠给侵略者的红利依旧在被享用,遗留给中华民族的耻辱仍然压在每个有良知的国人心头。

    甲午战争是日本挑起的非正义侵略战争,而日本称之“义战”(内村鉴三语)、“文野的战争”(福泽谕吉语),这种强盗逻辑没有在日本受到驳斥。二战以后,日本未能认真清算其对外侵略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是将这种传统推尊为“国粹”,丰臣秀吉、乃木希典、东乡平八郎、山本五十六等战犯,被尊之“战神”,视为日本史上的军事英雄,受到顶礼膜拜;佐藤信渊、吉田松荫、福泽谕吉则是广受敬重的思想家,力倡侵华、侵朝的福泽谕吉的头像一直印在万元钞票上。现代日本右翼政治家(从岸信介、小泉纯一郎到安倍晋三等)及右翼文人(三岛由纪夫、石原慎太郎、百田尚树等)强劲地坚持并弘扬这种历史传统,在民众中拥有颇高的支持率,这是必须重视的文化现象。

    1943年12月1日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必须归还中国。其后发表的《波茨坦公告》第八条明确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1972年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重申,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永说,《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是战后中国从日本手中收复台湾的国际法依据,也是中日之间解决钓鱼岛归属问题的法律基础。根据这两份文件,日本于1895年甲午战争末期非法窃取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从国际法角度属于中国。钓鱼岛问题,至今还影响着两国之间的关系。

    刘江永指出,这120年的第一个60年,日本经历了维新、扩张、侵略的过程,给世界带来了灾难。第二个60年,日本坚持和平发展,实现了自身的繁荣并深刻影响了东亚的国际格局。

    如今,是第三个60年的开端,日本在首相安倍晋三内阁的执政下正在迅速右倾化,安倍也公开表示过对伊藤博文的崇敬,事实上安倍内阁与120年前的伊藤内阁是有相似性的。这需要引起世界的警惕。

    当年与日本同为列强的西方国家在中日甲午战争的问题上一直立场模糊,许多人认为日本的行为不是侵略战争。在今天的日本,许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有中日甲午战争,老一辈人知道的,也不认为那是侵略战争。

    有一点必须说明,日本明治维新之后,迅速走向殖民扩张道路并成为军国主义国家。在这一过程中,中日甲午战争是十分关键的一个节点,这为日后的日俄战争以及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埋下隐患。如果再追溯到16世纪末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半岛,可以看到日本国家思想的一脉相承。日本为何一错再错?这其中值得总结、研究并警醒的东西很多,很多。

上一篇:人民日报:承担责任 日本才是“正常国家”
下一篇:人民日报海外版:提醒日本 加害邻国必然毁灭自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