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是抗战胜利纪念日,也是台湾“军人节”。当天上午,马英九在台北圆山“忠烈祠”主持秋祭典礼,首度祭拜远征军英灵。
台“中央社”3日称,秋祭典礼准时在当天上午10时举行,马英九担任主祭。典礼演奏“中华民国国歌”后,马率“副总统”、“五院院长”和官员为阵亡将士、远征军英灵上香及献花,全体人员行三鞠躬礼。“这也是中华民国元首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祭拜当年在缅甸战区英勇牺牲的远征军英灵”。孙立人将军之子孙天平、刘放吾将军之子刘伟民分别从大陆、美国返台参加秋祭,抗战英雄吉星文之子吉民立和高志航之子高耀汉也都以遗族代表身份与祭。
《联合晚报》称,台“国防部”把日前赴缅甸迎接远征军英灵的相关画面,结合远征军70多年前两度赴缅甸作战的珍贵历史画面,制成纪念影片,3日也在秋祭典礼中播放,呼吁台湾人不要忘记“国军”壮烈牺牲的历史。这部“丹心千古、英烈典范”的影片全长约18分钟,马英九全程观看,不时拿出手帕拭泪。播放完毕后,他跟当年参战将领、遗族代表一一握手。“总统府”发言人称,上述纪念影片是马英九特别指示“国防部”在秋祭典礼上播放的,除表彰阵亡将士功绩,也借此强调“国军的牺牲奉献与中华民国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紧紧相连”,无论是北伐、抗日、光复台湾还是保卫台湾,“国军对国家的贡献,在历史上永难磨灭”。
远征军后代对今年秋祭都表示欣慰。刘放吾将军的儿子刘伟民从美国返台参加,称“从缅甸到圆山忠烈祠,这段不算远的路程,前辈先烈整整走了70年”。他肯定马英九重视历史,“一个国家如果不尊重历史,是不会有希望的;一个民族如果不能记取历史的教训,是不会有未来的”。《联合晚报》认为,远征军在台湾“三军统帅”公开致敬下,终于圆满获得应有的历史定位。
不过,有文官无法入祀“忠烈祠”在岛内引发争议。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法院主任书记官吕世涣在浙江金华地方法院被日军占领后,因不愿投降而遭日军杀害。吕世涣在台后人透过“司法院”向当局申请入祀“忠烈祠”,但始终未能如愿。《联合晚报》报道称,“国防部”原本规定,入祀“忠烈祠”对象是忠烈军民;文职公务人员入祀牌位,比照“国军”军官、士官办理。但该规定于2001年被废止,另制定“国军作战或因公亡故官兵安葬纪念表扬实施办法”,排除文职人员可比照的规定。
3日,前“行政院长”郝柏村的一番讲话也在岛内引发争议。当天台湾民间团体举办研讨会,受邀致辞的郝柏村称,要坚持“九二共识”,“这是我们在强权政治夹缝中能够生存发展唯一的路。台湾的前途由台湾人决定,但是事实上,过去、现在乃至于将来我们都做不到,台湾的前途就是中华民国的前途,是全体中国人来决定”。
台湾各地共有20座“忠烈祠”,其中位于台北圆山的“国民革命忠烈祠”隶属“国防部”,其余19座隶属各地方政府。台北“忠烈祠”建于1969年,主建筑形式仿造北京故宫太和殿,一些响当当的抗日英烈如张自忠、高志航、谢晋元、赵登禹和佟麟阁等都在其中,也是民众前往瞻仰的主角之一。不过,随着两岸各自发展与大陆崛起,很多烈士的后人都移居大陆,部分遗族子女在台湾过得并不顺心。
据悉,全台各地忠烈祠每年分别于3月29日“青年节”及9月3日“军人节”举行春祭及秋祭。《旺报》3日称,大陆民政部近日公布首批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3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国民党将士占了近1/3,表明大陆开始重新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的作用,但文章同时担忧这是否表明大陆认为“国民党对抗战的贡献也只有1/3”?据悉,多数岛内民众对大陆公布的首批抗日烈士名单并不清楚,对其中近1/3国民党将士也多半没有感觉。
还有舆论认为,两岸如今以相同日期(指9月3日),并由最高领导人出席抗战胜利纪念日活动,颇有与历史接轨的意义,对弥合两岸伤口、恢复共同历史记忆应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