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应约会见来华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 摄)
在中日紧张关系持续两年多后,东亚两个最大经济体的领导人终于在11月10日举行了会面。有外媒分析说,习安会被认为是一次“破冰”会晤;国际媒体大多聚焦两国领导人的面部表情与握手姿势,却忽略了此次会面背后的筹备工作。
《海峡时报》11月15日发表Lim Tai Wei的评论文章称,APEC会议为此次会面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这次会面的幕后工作为解读当前中日关系现状提供了丰富信息。
为促成习安会,各级中日官员辛勤忙碌了6个月。其中,最重要的起点就是今年5月份,中国前国务委员唐家璇与日本自民党副总裁高村正彦的会面,两人曾在会面期间提及促成习安会的可能性。自此,一系列会议陆续召开。
中日双方都派出了大量官员参与其中。日本方面派出了至少三位政党领袖、两位前首相、三位内阁大臣、一位经济团体联合会领袖和一位外相。中国方面则派出了至少一位前国务委员、一位现任国务委员和一位外交部长。
习近平主席和安倍首相的会面不到30分钟,却引发了国际媒体新一轮的报道热潮。双方冷淡握手,颇具象征意味,反映出两国领导人都迫切需要迎合国内民众。
对习近平而言,鉴于日本的侵略历史及中日钓鱼岛争端,他需要对日本表现强硬。
而对日本而言,一次象征性的握手使安倍晋三终于对国内民众、游说团体和盟友有了交待。安倍晋三可以借此宣称自己遵循了一贯政策,与中国保持了良好关系,从而巩固自身的政治合法性。
更重要的是,此次会面现期最实际的方面在于,两国军队开始就东海海空运作及危机规避机制展开讨论。
短期内,中日关系仍将处于试水期,不可能即刻回暖。但这并不是说此次会面微不足道,习安会被认为是一次“破冰”会晤,这就意味着接下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习安会取得的所有积极成果都将取决于一点,即它为两国下级官员商讨建立海上危机管理热线这一实际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远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