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难每天相伴贵州人,停车难成贵州生态文明进程的一大瓶颈,阻碍贵州旅游业发展。
(贵州资讯网 发现乌江报道组李才武)随着机动车辆的增多,交通问题是群众关心的大问题,也是历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一个展会搞瘫半座城市”,并不是笑话。和人口增长一样,停车难、停车贵,停车麻烦,因停车难带来的吃饭难,观光难,办事难,已经成为这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一大国际社会问题。停车难,不但成为多彩贵州生态旅游业发展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一大社会资源问题,难点问题,“资源共享问题”和瓶颈问题。对于极为需要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公园省贵州来说,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停车难,是建设生态文明先行试范区的贵州需要从思想上和战略战术上解决好的头等大事。记者对贵州旅游交通作观察和思考发现,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贵州示范发展立体停车产业,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贵州城市用地紧张停车资源缺失的问题,还可反过来助推贵州旅游业键康和旅游标杆城市的原生态可持续发展。
每天都在发生的这种寻常事,耗散大量人力物力,管理与服务的错位与缺失,让每个交通参与者伤脑筋。
不许停车,车还得停,这是现实。
在公园省贵州的贵阳市,爽爽的贵阳并没有带给前来这里的人们完全的快意。因为车多,近几年来贵阳市出台了贵阳牌照车辆尾号限行的政策。外地车开四停四也给前往贵阳经商办事的人们带来无尽的烦恼。出行难,停车难,困惑了这个旅游经济高速发达的时代。记者上网了解各地交通信息,拥堵成为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新闻。车辆的不断增长,道路的不断扩修,正在考验中国公园大省贵州发展旅游首先必须解决交通难题的智慧。
旅游,多彩贵州遭遇的尴尬。
走遍中国,无论是北上广深,还是小得可怜的城市,停车难这一诟病,都在成为阻碍城镇经济向前发展的一大毒瘤。随便拿一个城镇作考察,除了传统的停车场,公路边停车,宾馆酒店的地下停车场外,还很少有新的创新,足可解决人们的停车难题。
国内的立体停车雏形
对于发展旅游业来说,停车难,已成为事实上的瓶颈。对于百姓日常工作和生活来说,停车难,同样是一个个城市的病患。
不管是在北京、上海还是贵州赫章这个小县城,买车还是坐公交,这对准车主来说可是一个大问题。挤公交想买车、买了车怕堵车、回到家难停车……这一连串的问题不但拷问着购车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样也表达着配套设施以及管理制度不健全所带来的无奈。
城市已是汽车轮子上的城市,停车难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区、一个市、一个省的局部问题了。世界各国,特别是那些发达国家,人均汽车保有量远远高于我国,他们也同样面对着停车难所带来的问题。美国是一个被称为“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如果没有停车场,很难想象他们的日子怎么过。所以在美国大部分城市里,商业和住宅区的停车位安排和管理都很重视。尤其是在新城区里,停车场的总面积和可以停车的数量是经过精确计算的,其能力不仅包括了最大货车周转空间和最大容纳顾客车流量,还预先留出了在灾难时刻通畅有效的疏散通道和救助空间。积少成多是一个恒久不变的规律,而这个规律在美国一些停车位不多,经常停车难的地方就彰显出重要性了。
如果你在美国租房子和买单元住宅,带有停车位是一个很具优势的条件,通常都会在招租和买房广告上放在明显的位置,作为招徕客户的卖点。
城市中心立体停车,并非疯人狂语。
最现实的问题是,一个已经成了规模的城市,怎么能积少成多增加停车位呢?难道要他们拆房子?或去拼命占地扩张?美国的纽约市在城市改造中,在原来拥挤的老城区将无法修复的残破建筑拆除后,有计划地增设停车场。在建造新楼的时候,更是留足每家都有的停车位,缓解老区居民的停车难。波士顿的布鲁克兰区内,按照规定汽车不能在路边过夜,也不能随意占用人行道,不能堵住商店的门口。不少脑瓜聪明的人就把自己的房产门口用作花园的空地修整成停车位,以每月150到200美元的价格出租。有的大学生自己没有车,也把随住房一起租到的停车空间转租。日本面积只相当于我国的二十六分之一,却拥有7800万辆汽车,尤其是东京及其周边地区更是云集了2200多万辆汽车。因此,日本人为了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也是绞尽脑汁。空中停车,就成为日本人的一大创造。
日本东京、大阪、横滨、川崎、京都等大城市,立体停车库比比皆是,有的只有两层,有的则有十层之多,它们大多依靠狭小的地块空间,力求利用有效的高度空间,从而缓解了停车难的问题。
日本人这样停车
停车难,事实上并不是无法可解。在澳洲,写字楼、医院和居民区附近的商场通常建有大型的立体停车场,本单位人员只需缴很少的费用,社会人士则随时停车,费用视时间长短而定。澳洲马路双向行驶的机车道旁边,分别有一条停车专用道,宽度1.5米左右,车不是直停,而是横停,这样利于增加车位。另外,在马路中央没有电车轨道的话,就会有两条停车专道。周一至周五,从上午6时30分到晚7时30分是允许停车的时间。而在国内,一些立体停车企业,由于得不到政策的扶持,其产业难于得到迅猛的推进。
举一个例子,就以任一城市的某大楼来说,通常由于土地贵如金,不可能解决N多单位和住户的地面停车问题。这样一来,人住高楼是为解决城市无土地可供单户修建住房的这一原生做法就催生了中国人需要立体停车的思路,如果我们在城镇规划建设中,预先对停车作出规划,楼层下首先是地下停车场,楼顶也是停车场,围绕大楼的是用于车辆上下的同样可停车的空中通道。在一个社区集中点有整栋的停车楼。在一些道路旁还建设有用于停车的天桥。路边停车和社区停车也学习采用日本人的立体停车。同时,解决交通拥堵,在城市主干道的上方修建交通复道天桥路线,使车辆空中分道并行,在人造卫星上天的今天,城市立体化停车,其现实的技术难题并非不可解决。我们不缺技术,缺思考和战略战术的布局,还有体制和机制在制约。
修建地下停车广场,这一方法,早已不是最唯一的可行方法。不仅多家城市在这样做,贵阳市在做,很多地区也在做。但现实是我们多地都缺少可行的长远可行的规划。化解停车难,必须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找到最根本的出路:立体停车并行成产业。
城镇土地贵如金,城镇土地面积在日益缩小。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需求的日益増长和停车资源的日益短缺,在考验这个时代科学发展的能力与智慧。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听车难、停车贵,是全世界都需要认真解决的难题。立体停车,时代的呼唤!发展立体停车产业,是贵州建设生态文明试范区,夯实文化旅游业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