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看了几篇老子和孔子的对话网文,突然想起高中时期一位同学的戏言。昨天我老汉儿问我:“倒底老子更凶,还是孔子更凶?”(请用四川话去品,仔细品。)
孔子见老子
先看看孔子的原话:“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再看看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缩写为G. W. F. Hegel)对老子和孔子的真实看法(不是原话)——孔子思想只不过是一些常识性的道德观念。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子及其创立的道家学是一种真正的哲学。老子的思想与古希腊哲学存在共同之处,《老子》书中说到了某种普遍的东西,也有点像我们在西方哲学开始时那样的情形。
马丁·海德格尔
最后再看看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马丁·海德格尔(德语:Martin Heidegger)在所著《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中的原文:“‘道’,很可能就是,那种使所有那些我们由此才能思考的东西活跃起来的途径。根据什么我们才能思想,这也就是理性、精神、意义、逻各斯本来所想说的意思。在‘途径’亦即‘道’这个词中,也许隐匿着思想进行道说的所有秘密的秘密……”
当然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去查查世界上所有这些有关对老子和孔子的看法。在广义的哲学界,普遍认为孔子的哲学成就远远低于老子,甚至可以用难以望其项背来形容。
但是令人尴尬的是,在中国国内大家普遍把“儒家”视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却把“道家”等同了“道教”从而屈尊于所谓“儒教”之下。这一点从曾经在全世界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从真实的情况看,虽然“道教”也把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作为宗教基础的经典理论之一,甚至把老子抬到相当于“教皇”的位置,但是因为“道教”本身在宗教界的日渐没落却把老子及其所著的《道德经》狠狠地坑一把。
国内主流都认为或相当于认为,道教是老子创建的,但是笔者认为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真正创造道教的是历史上地位低下的方士们,由于在创建之初意识到自身社会地位的不足,所以才强行把老子进行了神化,同时抬上了“太上老君”的“教皇”位置。
当然事情的起因可能源于汉武帝刘彻继位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又崇信神仙。方士们便更以黄帝附和神仙学说,开始将神仙学与黄老学相结合,言神仙者都托名黄帝。
随后《资治通鉴·汉纪十二》记载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汾阴方士于土中得宝鼎献于帝,谓黄帝当年亦得宝鼎,广事封禅,常与神会;又言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又言黄帝且战且学仙,然后与神通,最后骑龙上天。汉武帝听后十分羡慕,感叹不已地说:“嗟呼!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屐耳!”
但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何许人也,汉朝何许国也。岂有以“道家”之“清静无为”治理天下之理,笔者认为或者也有不甘于居于黄帝之下的考量,所以汉武帝采用了“儒”治天下的施政策略。那么很显然当时只有老子才能压制住孔子,所以方士们不得不请出老子了。
永平年间(58—75)作过重泉令和元和年间(84—86)作过益州太守的王阜,在《老子圣母碑》中赞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判,窥清浊之未分。”这时,老子已正式尊为“道”的化身。
当然,在那时皇权至上的中国封建大地上,皇帝才是天子,神仙都必须听从。那么不光被迫成仙、还要被迫成“君”的老子,在皇帝们治国的时候自然不会排到单纯的哲学家孔子的前面。
然而对于“道教”而言,比起西方那种政教合一的社会,真是生不逢地。在与“儒家”争斗的过程中尚未立稳脚跟,外来的“佛教”突然横插一脚,当真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人家就认为自已是单纯的宗教,而且还是那种天生不问政事的宗教,自然得到大多数中国皇帝们的喜欢(当然明朝除外,明朝的皇帝们为了那个“长生不老”之术都自诩为“真武天子”也就是“太上老君”了。)。
外来的“佛教”堂而皇之成了“皇家之教”,是不是该叫“国教”呢?笔者私下觉得可以这么认为。“道教”自然就成了民间教派,不信大家现在可以到国内走走,哪家道观是黄顶红墙?黄顶红墙的寺庙倒是随处可见。当然更讽刺的是在现在,在大兴土木的同时,佛教的新建的庙宇和佛像哪个不是搞得金光闪闪、奢华无比,反观道观却越发成为貌似年久失修的“文物保护”建筑。
可怜的老子,中国哲学的泰斗,曾经教育弟子孔子:“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却被“道教”硬生生拖入到政治和宗教斗争的漩涡,虽非万劫不复,但却逐渐沦为“养生教父”。
本文仅为笔者片面之观点,意在抛砖引玉,交流探讨。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感谢阅读。
原文来自百度百家: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6549877876461311&wfr=spider&for=pc
上一篇:契约精神:美国文明的基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