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杞县替考事件仍在调查阶段,当地回应称已查实替考127人。据相关人员透露,替考的“枪手”多为急需用钱的农村大学生,且学习成绩优异。杞县一位王姓教师感叹:“这些品尝过高考艰辛的农家子弟,本应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却在金钱面前拿自己的诚信去冒险,甚至面临着开除大学学籍的处分。”(6月25日《法治周末》)
有替考就会有买考者和替考者。前者,如新闻所说,多是有钱有关系的人;后者,不用多说,也可以知道,多是学习成绩优秀,而家里又缺钱的大学生,如果不是缺钱,他们一般不会冒这个风险。于是,一个吊诡的事实出现了——原本实现阶层流动的高考,竟然成为阻碍阶层流动的一个载体,反映阶层固化的一面镜子。
人们对高考的公平性如此看重。只有保证高考的公平,人们的前进通道才是公平的,所谓的机会公平和权利公平,才能通过高考公平逐渐实现。如果高考不公平,则社会公平的底线就将失守,人们对于公平的信仰就将崩溃。
而遗憾的是,公平这条底线在替考事件中渐渐失守了。那些有钱有势者,可以通过买考的形式被替考,他们只要付出一定的金钱,就可以轻易地摆脱高考的竞争,就可以考得一个比自己参考好得多的成绩……
而那些出生农村家庭的学生,他们当然没有买考的机会和资格,他们必须努力参加高考,考得一个好成绩,他们还可能因为别人的替考而被无情刷下。而当他们考上大学后,他们的人生也没有根本性改变,当他们把替考当成赚钱的最好机会时,他们除了表现出过于短视的弱点外,还表现了他们对未来的迷茫——他们不相信只要足够努力,就会有一个好的前途。所以,他们不能抵制几万元带来的诱惑。哪怕,其中的风险使他们的前途因为替考戛然而止。
替考事件需要严查,替考事件中的法律问题需要完善。与此同时,替考中阶层固化的现象也需要重视:那些强势群体呈现出了通吃的贪婪和霸道,他们已将触角伸到了最应该保持公平、公正的高考;而那些寒门学子即便考上大学,也可能缺少彻底改变命运的信心与信念,他们不相信规则会为他们提供公平的机会,所以他们容易误入歧途。(李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