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度报道 > 内容

军报谈战争文学困境:少有剥裂军营积弊展现灰暗
发布时间:2015/6/16 0:13:30   作者:佚名   点击:

  呼唤战争文学的英雄魂魄

  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并深切勉励“我们的军旅文艺工作者,应该主要围绕强军目标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文学被认为是艺术之母,而战争文学则历来是深刻影响官兵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的重要文艺形式。那一部部脍炙人口的战争文学篇章,曾经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义无反顾地投身疆场、建功立业。战争文学深刻建构了中国军人的精神家园。

  近些年来,由于多元文化的兴起、信息网络技术对人们文学接受方式的深刻改变等原因,文学在人们生活中正在逐步被边缘化,文学创作也一度陷入低迷。然而,文学自有其魅力,一个民族、一支军队在任何时候都需要那些英雄史诗般的战争文学作品。

  创作这样的作品,是强军事业赋予当代军旅作家的历史使命。我们需要继续耕犁人民军队的铁血峥嵘,把革命军人的英雄主义豪情深深植入官兵的性格气质之中。我们更需要聚焦于强军路上的铿锵步伐,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强军英雄形象,让官兵在灵魂深处积淀起新一代革命军人的使命与担当。

  当更多具有英雄魂魄的战争文学作品不断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知道那其中一定涌动着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一部战争文学经典,一个书中的英雄人物,对于一位士兵的影响可能会远及一生。

  我们这代中国军人,少年长成之际,枕边之书,可能多是脍炙人口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林海雪原》之类的战争名著。

  我们这批军旅作家,步入中国作家方阵之时,桌边之书可能多为古今中外的战争文学经典,诸如《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第二十二条军规》《战争风云》等。

  战争文学对于一个民族英雄史观的形成与引领,有着别的文艺门类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对于一个军人的灵魂、节操、血性、担当的培育和建构,无疑有着润物无声之效;而对于一位军旅作家有关正义、和平、生死等主题的书写与拷问,也有着一种潜移默化之功。

  重温习主席关于打造强军文化的战略思想,特别是“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论述,我们不能不认真思考中国战争文学的曾经辉煌、现实问题与未来前景,重新呼唤战争文学的英雄魂魄,以期通过战争文学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铸造军人的血性和担当,培育军人的英勇与顽强,重振中国战争文学的光荣与梦想。

  1、优秀的战争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史诗记忆

  战争文学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朵奇葩。优秀的战争文学作品必然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英雄叙事,堪称民族传奇和英雄史诗的壮烈画卷。

  中国是一个战争文学的大国。《诗经》中《国风》《大雅》《周颂》《鲁颂》,就有开疆辟土的出征颂词与战争祭祀。到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纵横捭阖,逐鹿中原,争当霸主谁为义战,彼施仁政,只是为了一个师出有名。于是,正义之师、王者之师、大国之师、胜利之师这些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词,最早都出现于此。这些战争文学的历史人物与传奇,还有关于侠义忠勇的精神与战争文化品质,都记载于《春秋》《战国策》之类的史官竹简之中。那个时代铸就了中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思想文化巅峰时代,在地球的漫漫长夜之中,这是照亮人类星空的文明曙光。那些惜墨如金、栩栩如生的战争名篇,是记录上古年代忠勇侠义、骑士之风、侠士世风的战争记忆,是我们远眺那个时代了解世相真实、生命真实、灵魂真实的民族传奇,至今读来仍让人惊叹不已、震撼心灵。

  遥想当年,大秦崛起,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一支虎狼之师先后对齐、楚、韩、魏、赵、燕等六国开战。仅一场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40万赵军于省冤谷。还有后来的楚汉之争,不仅定格了千古一帝的丰功伟业,也成就了一代大文学家司马迁的史家绝唱。我们今天能对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心怀敬意,对楚霸王慷慨赴死扼腕长叹,对飞将军李广神武英勇无比敬仰,对卫青、霍去病西征广漠的少年壮志凌云感怀不已,皆因这些千古不朽的战争名篇给了我们关于壮士、英雄、血性以及侠义忠勇的最初的文学益养。

  到了大唐帝国,文学上虽然以诗歌立国,可是大唐学子们以“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的尚武之风,纷纷投身军旅,建功立业。或远赴轮台守望天山之巍,或蛰伏东西居延海梳裹漠北之风,或远征葱岭盘马弯弓踏冰立雪,从军阅历洗练了战争文学的边塞诗心与豪情。因此,唐代战争文学不仅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仰天之吟,更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凄婉爱情;既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边关风情,更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宏阔气象。毫无疑问,唐代的战争文学,以短取胜,以诗魂、诗眼惊世,是以一句诗词辉耀千古、灿烂千年的大唐气象,到今天仍然滋养着边防官兵的心灵故乡。

  宋朝实行的是弱兵之策,文官当道,文艺立国,于织锦宣纸狼毫之间,皇帝丹青留迹。但是富国并不等于兵强,花好月圆并非太平盛世。几曾识干戈,最终二帝被掳,王朝南渡,偏安江南,给后世留下了多少“王师北望,收复中原”的锥心喋血战争之诵。因此,我们今天能看到“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之吟,读到了“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遗恨之歌,更理解了精忠报国的岳穆王为何“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以悲歌一曲发声的宋词里的战争文学,依然给今天处在和平年代、歌舞升平中的人们以警醒。

  明清以降,民间以小说传世,而影响至今的四大名著中有两部便是战争文学。《三国演义》中的过五关斩六将,是何等英勇?草船借箭、空城计,又是何等淡定从容?而《水浒传》108将风风火火闯九州的侠肝义胆,仍然让人景仰。

  优秀的战争文学作品往往成为一个民族心灵的史诗记忆,不仅承载了人们对和平、正义、光明、安定的追求,还用碑碣般的文字勒石了人们对生死存亡、爱恨情仇的具有哲学意味的诠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精神风向标。

上一篇:解放军野外生存:几天没吃的 野兔没烤熟就咽下
下一篇:美国祭出核武焦虑啥?像梦游N7hp?TV·Qb`?~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