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毕业季,找工作成了当下最让大学生和家长关注的事情。就在上周五,一所高职院校的校园公益招聘会如期举行,但是却有40余家企业没能通过校方的预审关,被“婉拒”门外无缘进校招聘。原因是,校方认为这些企业和机构没能达到他们设定的招聘标准线。
薪酬低无社保?谢绝进校
这家“牛气”的学校是位于武汉市江夏区的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上周五该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吸引了富士康、高德电子、东风汽车、中兴通讯、交通银行等180余家企业进场。而除这些企业之外,还有40多家企业吃了“闭门羹”:因为校方对它们的预审未能通过。
对于“婉拒”行为,该校就业办主任钟昌龙道出缘由:“一是这些企业的招聘没有门槛,无法体现就业者的技术价值,不少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少招聘工种拉个人去就能干,这岂不是让学生读书了和没读书一个样?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不同,培养的学生是定位在高等技术人才上,动手是最重要的技能。”而一些没有保底收入的低保障、高提成的企业,看似收入颇丰,但风险极大,也被拦在校招之外。钟昌龙称,出于就业安全的考虑,校方对一些中介机构进校设点也说“不”。
对于这些标准,他总结量化说来,就是“至少能够保证学生就业时月收入能有2500元、社会保障的‘五险’能够交齐”。
那么,这个标准又是怎样出炉的呢?“我们曾经通过第三方调查机构,根据不同地区收入水平做过测算,判断学生收入要达到什么水平才能生存。目前这个标准是参照武汉市基本生活支出来计算的,包括交通、房租、生活费、社交开支等,这些武汉市统计部门都曾发布过相关内容,我们都有关注,并作为参考。”钟昌龙称,由于每个城市的生活水平不同,因此会结合企业所在地的生活水平来衡量,与企业协调是否在薪酬和福利上对学生加以倾斜。此外,该校每年都会回访部分毕业生,了解待遇。
自定“身价”底气从何来?
这样自定“身价”、给企业设门槛,在湖北职业教育界还算是个稀罕事。标准一出,意味着不少有招聘需求的企业会被拦在门外,如此一来,学生就业选择面会否缩小?校方就业率会否打折?会不会影响企业对校方的关注?
面对质疑,生态职院方面表示,一切都是从保障学生就业利益和质量出发,不存在针对性。获准入校招聘的企业有三类,一是长期联系的校企合作单位,有70-80家;一部分是通过团省委、校方网站发布公共信息,企业来函要求参加招聘会,通过资格审核后校方发放邀请函的,有几十家;第三种是行业协会,组织协会企业定期参加。如湖北省婚庆行业协会这次就组织了30多家婚庆企业和机构到场招人。
校方相关人士表示,并不担心设门槛会挡住企业、影响学生就业,甚至觉得这个门槛是必需的。“去年是能就业,今年是就好业。我们的底气也来源于一直良好的学生走向。”据介绍,该校去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5%。
底气还来源于和市场接轨的灵活,“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方面的人才。”该校旅游与管理学院党总书记冯森洋透露,面对红火的婚庆市场,该院去年新设了婚庆服务的相关专业,今年40位毕业生基本上已经抢订一空。
湖北省婚庆行业协会相关人士受访时也表示,婚庆行业里,主持、策划、后期制作等工种专业性较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由于动手和实践能力突出,可谓供不应求,“目前婚庆行业的中坚力量,大多是从高职院校中产生”。
【观点】
武汉纳杰人才市场招聘顾问徐舜:
2500元的门槛与市场水平相当
对于学校设定2500元薪资门槛,武汉纳杰人才市场招聘顾问徐舜表示与市场水平相当。据其介绍,职校生应聘通常以蓝领工作为主,薪资每年保持一定增速,目前市场上企业开出平均月薪超过3000元,去年同期约为2600元,上涨幅度达到15%。
武汉市人力资源市场主任李永洪:
薪资不是唯一标准学校不应过多干涉
“职校设定企业进校招聘薪资门槛的行为可以理解,但有失公允。”武汉市人力资源市场主任、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李永洪认为,学生就业是综合考虑,薪资不是唯一标准,有的学生求职更看重企业的发展空间、是否能发挥特长等,学校要考虑到学生不同需求,引进不同结构企业进校招聘。职校在举办校招时,学生应聘哪些企业应由市场决定,学校不应过多干涉和设定门槛,需充分尊重学生意愿。(记者余鲁西)
【观察】
职校生供不应求校招基本“不求人”
武汉市人力资源市场主任、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李永洪表示,武汉每年招工岗位应用型人才需求占80%以上,以招聘高职高专生为主,去年武汉人才市场提供招聘岗位14万个,近11万都是面向高职高专生,市场需求量如此大,而武汉职校总量不足,每年职校毕业生留汉就业比例不到一半,仅有五六万人,供不应求让职校生成为市场上求职的“香饽饽”。
记者从湖北省人才服务局发布的《2014年全年湖北省人才服务机构市场供求情况分析报告》中了解到,企业招聘人才越来越重视实用型。调查数据显示,与2013年相比,用人单位对专科生的需求比例从 55.8%上升到57.4%。
在人力资源机构看来,职校校招基本“不求人”。武汉纳杰人才市场招聘顾问徐舜说,今年该市场未组织职校校招,武汉有五六十所高职高专院校,每年毕业生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比例不到两成,“他们通常在学校就能找到第一份工作”。据介绍,职校一般联合企业进行定向委培或推荐就业,每所职校校招一年举办一到两场,通常由学校自行组织,企业会自己找上门。
楚天金报讯□本报记者彭岚 通讯员程晓琼 赵辉
(记者余鲁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