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强近影。李睿摄
军人为战场而生,就应该笑傲生死——黄团长的第126次出征
强军心语
“血性永远是军人的脊梁,永远是胜利的刀锋。” ——黄晓强
6月上旬,川藏兵站部某汽车团团长黄晓强带领运输车队,从川藏线凯旋。
入伍25年,这是“奇路硬汉”黄晓强第126次征战川藏线。
夏季,高原降雨增多,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车队行进的第6天,意外不期而至。在西藏昌都境内的然乌路段,一处山体塌方,上千立方米的土石倾泻而下,将车队拦住。
道路依山傍崖,经过半天时间的抢通,官兵们在道路靠悬崖一侧开辟出仅容一辆车通过的便道。黄晓强登上头车驾驶室,亲自驾车,测试便道通行能力。
打火、挂挡、踩油门,车辆缓缓驶入便道。七八米长的便道,黄晓强走了近三分钟。身处一旁,记者感觉时间是如此漫长。
“车体尽量往山体靠,时刻观察后视镜,注意后车轮与路基边缘的距离。”安全通过后,黄晓强将车稳稳停在路边,返回便道口指挥其余车辆通行。
在川藏线上,每一次面临生死考验,黄晓强都冲锋在前。战士们说,黄团长不怕死,因为他见惯了生死。
途经八宿县,利用车队休息的短暂时间,黄晓强来到县烈士陵园,静静地陪在一座墓碑旁,动情地说:“老班长,我又来了”。
1993年,当兵的第三个年头,黄晓强随车队出征。在安久拉山,车队突遇暴风雪,一辆运输车发生侧滑陷入路边雪窝,10多名战士都无法将车子推出。
连队决定用两台运输车做牵引,把被困车辆拉出来。黄晓强的老班长徐思平主动请战驾驶被困车辆。就在车辆被拉出雪窝的瞬间,一辆牵引车的挂钩突然断裂,钢绳拉着挂钩反弹后打碎挡风玻璃,击中徐思平左侧眉骨,顿时血流如注。
黄晓强快步上前打开车门,抱下班长,立即赶往附近的白马县医院。天色已暗,安久拉山到白马县城5个小时的车程,黄晓强一直抱着徐思平,却感觉到老班长的手在一点点变凉。
到达医院,徐思平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黄晓强始终无法相信,老班长就这样走了。
回到连队,黄晓强坐在班长的床上沉思:班长走了,只有把他未完成的事做完,才是对他最好的慰藉。此后,黄晓强接任班长,后来提了干,当上排长、连长、营长、团长……一步步走来,黄晓强始终没有忘记那些牺牲在川藏线上的战友。
如今,每次上川藏线,黄晓强都会抽空到八宿县烈士陵园看看老班长。黄晓强不抽烟,但他每次都会买上一包好烟,在坟前给老班长点燃。
“老班长抽烟,但他当时只抽几毛钱一包的廉价烟。”黄晓强告诉记者,徐思平家庭贫困,他要供弟弟妹妹读书,每月30元津贴,自己最多只留5元,其余的都寄回家。
黄晓强说:“有人问,多少钱才能让军人上战场?我想,如果脑中没有人民,心中没有使命,无论给多少钱,一个人也不会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险。”
车过排龙天险,黄晓强告诉记者:“我当排长时,排里的战士何春光驾车在这里发生爆胎,连车带人掉进帕隆藏布江,战友们眼睁睁看着他被江水吞噬……”
翻越折多山,黄晓强告诉记者:“我那时是连长,连里战士徐普清驾驶油罐车,为了躲避一辆违章驾驶的地方车辆,在这里翻下山坡……”
车队向西,一路上黄晓强不时给记者说起那些他日思夜想的牺牲战友。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黄晓强所经历的风险,一点也不少。
当班长时,一次车队遭遇泥石流,又是急弯上坡路段,黄晓强灵活操控躲开巨石,车轮停在了悬崖边缘;去年,一次指挥车队快速通过塌方区域时,一块被车轮碾起的碎石,贴着黄晓强脸颊飞过,差点击中眼睛……
25年,黄晓强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说:“军人,为战场而生,就应该有一种笑傲生死的气概。”
黄晓强的血性精神,更体现在工作中。上任之初,黄晓强就放弃了危险路段由训练尖子轮流代驾的传统做法。他明确要求,在运输途中,无论险道便道,各车驾驶员必须自己操作驾驶。而每次通过危险路段,他都会站在最危险的地方以身体做路标,指引车辆通行。
着眼实战,黄晓强还恢复了高原夜间闭灯驾驶、零间距快速通过危险路段等数十个高危训练课目,鼓励大家放开手脚开展训练。
战争躲着能打仗的军队,死神避着不怕死的军人。黄晓强就任团长以来,团队具有独立上线能力的驾驶员保有量达到历史最高,并且保持单位川藏线11年无事故亡人。
“血性永远是军人的脊梁,永远是胜利的刀锋。”“奇路硬汉”用行动证明,在血性精神的激励下,川藏“生死线”也能变成安全线!(杨彪 张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