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高考过后几家欢喜几家愁。一些寒门学子即使考上大学,面对高额学费,也可能笑不起来。每年这个时候,都有不少爱心企业会伸出援手资助。但一些企业所宣传的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奖励与资助,却引发市民与网友质疑。
高考过后,记者在河南漯河市某高中附近粗略数了一下,打着“助学”、“奖励”、“公益”类口号的企业宣传摊点足有10多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家企业还拿出了50万元成立基金会,奖励在校高中生,但是要想拿到这些钱却并不容易,现场一些声称设立“奖金”的商企,一般要求咨询者添加其微信号、填写调查表或散发资料、到该企业细谈、提供家庭贫困证明等,“通过审查”后才有可能拿到奖金。记者随后拨打了一家爱心企业的电话,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工作人员:住址必须是河南省的,有一本的录取通知书,还有那个必须有村委、学校、教育局、民政局开贫困证明,因为报名的人很多。报完名之后,要经过确认,看你的家庭是否贫困,再一层一层的筛选。
一系列的附加条件,再加上一个“内部审核”,这也让很多需要帮助的应届毕业生对企业的爱心敬而远之:
毕业生:有企业到我们学校资助学生,纯粹打广告。
毕业生:有的是,我可以免费资助你,但是将来你毕业后必须去我公司。
南阳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主任王涛告诉记者,全社会都非常关注高考考生和爱心助学,这是社会爱心的体现,但是由于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法规制约这种所谓爱心捐助,因此可能会出现个别别有用心的企业利用“爱心资助”的噱头来宣传炒作自己:
王涛:救助就是单独的救助,可以搞发放仪式,但不能让附加条件。希望工程自上而下管理的非常严,不合理的东西,宁愿不做也不和他合作。
河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李国权负责高考招生工作多年,他告诉记者说,爱心救助是对高考学子的一种关爱,但是如果插入过多广告或目的纯粹是促销,那性质就变了:
李国权:这本身是件好事,但是企业资助的形式,和企业资助的动机,我觉得一定要统一。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这些苦难的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业,这样的资助、这样的目的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如果把这种资助形式换成他们的一种商业炒作、商业的宣传,这有悖于这种活动的初衷。
李国权同时也提醒广大考生,目前,国家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政策非常的完备,学生入学之后,完全可以承担起自己大学期间所有的费用,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奖励,要比他人的资助更有意义:
李国权:学校设立有绿色通道,学生入校之后,国家的助学金、国家的奖学金力度都非常大,30-40%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这样的资助,只要你在学校里面好好学习,能够品学兼优,获得这样的奖学金完全可以满足自己的学习、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