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敬业榜样 战机大脑神经的编织者——记中航工业成都所飞控部李建平
如果说飞控系统是现代战机的大脑,那么飞行控制律专业就是大脑的神经系统,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与飞行员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与飞行品质、战机性能密不可分。已在中航工业成都所飞行控制系统设计研究部默默工作了近三十载的集团公司特级专家李建平研究员,就是一位战机神经系统的编织者。他先后主持并参加了多个型号的飞行控制律研制,共获得2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五次立功。时至今日,依旧戎甲在身,和控制律团队一起,在飞控领域的最前沿披荆斩棘、勇攀高峰。
面对飞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疑难杂症,理论水平极为扎实的李建平见解独到,直指要害。某年盛夏的一天,某型飞机在着陆段拉平过程中,出现了一次机翼轻微擦地但成功着陆的惊险一幕,李建平率领控制律团队连夜对飞参数据进行分析,确认这是一次较为罕见的人机耦合振荡(APC)现象。此现象成因种类不尽相同,以着陆时发生最为危险,属世界范围的难题,瑞典“鹰狮”(JAS-39)和美国“猛禽”验证机(YF-22A)均曾因此发生过坠机事故。李建平带领杨洪平等攻坚团队通过对多种准则进行艰深晦涩的理论推导和应用,辅以全方位的仿真验证,终于成功定位了此次人机耦合振荡的形成机理,最终提出了数项创新优化措施,极大地消除了飞行隐患。
除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外,李建平的另一克敌法宝是他心细如发。某年夏末秋初,某型飞机在试飞中出现了数次在局部迎角区的俯仰小幅振荡现象,对试飞安全构成潜在不利影响。李建平带领李仙枝、赵鹏涛等数名技术骨干把飞参数据来回翻看,始终无法找出原因。但李建平没有气馁、没有放弃,在持续的苦苦思索中,终于在迎角的不同通道数据中,找到了那一丝极不起眼的蛛丝马迹——控制律使用的迎角信号动态误差较大,并且多出了一百多毫秒的延时。鉴于此,除了对迎角信号进行处理外,李建平还决定对控制律进行局部区域的增稳优化,由控制律坚决进行托底。采取措施后的持续验证飞行中,此振荡现象完全消失。
型号研制高强度试飞的过程中,时时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李建平及控制律团队以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疑难杂症,为多个型号的成功研制保驾护航。 (陶呈纲 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