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招录考试,改变了甘肃会宁一批基层教师的人生轨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甘肃会宁去年11月启动的一次招录警察的计划,引得大批基层教师离岗,转入公安战线:一个县招考189名警察,竟然有171名教师入选。
这些教师来自全县中小学及幼儿园,大多30来岁,任教10年左右,以年龄和经验来说,正是年富力强。而在此次警察招考中,相对于教师扎堆报考并大量考取,同样从业人数较多的卫生行业却只有1人考取;而数量庞大的基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也只有29人考入。
因盛产“高考状元”而被称作“状元县”的会宁,缘何出现教师离职潮?
社会地位和待遇差是离职主因?
教师本来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离职潮带给教学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就算招收新老师,一时间,也难止这种“大换血”的阵痛。
通过媒体的报道可以发现,社会地位和待遇较差是教师离职的关键原因。“基层教师嫌工作辛苦,加上待遇相对低一些,而警察行业有各种津贴,这样一来,工资水平普遍比其他行业高一些,这就在收入上有一定吸引力。”会宁县人社局副局长说。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中央财政继续给予综合奖补。当然,政策的落实需要时间。
蒲公英评论作者刘义杰认为,人往高处走,老师去做警察没有什么大不了。“教师改行当警察”看起来似乎是个笑话,但趁机反思教师队伍的录取与建设,让喜欢教育的人进入这个队伍,淘汰掉不适合做老师的,显然更重要。
教师职业梦想无处安放?
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报道,有相当一部分报考警察的教师认为,待遇并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警察地位比教师高”“校园里太封闭”“教师工作辛苦、平淡”……这些都是教师改行当警察的考虑因素。
网民“樵川—隐士”略显悲观地说:“有谁见过警察考教师的?当医生、教师成为高危职业,成为没有尊严的职业;当警察、军人成为最令人向往的职业,这个社会的发展结果已经可以预见了。”
网民“流浪的人”认为,当教师,待遇低,地位低,教师的工资也就只够吃饭,日常生活琐碎、平淡,根本安放不下梦想。
《中国青年报》评论认为,“老师苦教、学生苦读、家庭苦供”,这样的教育生态在一些贫困艰苦地区是常态,要想靠知识改变命运,唯有苦中求进。老师们选择坚守,很是不易,他们中的一些人有机会转行,于其个人而言,是值得祝贺的事情。
对这一事件无须过度解读
《长沙晚报》评论文章认为,此事无疑给当地政府提了一个醒:在职业选择日益多元化的当下,恐不能指望教师一门心思追求一个“安贫乐教”的道德高地,传统的“一个饭碗捧到底”的就业观,也远远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若再不提高教师待遇,特别是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可能会有更多优秀教师在好的机遇面前告别教师队伍,更会降低准教师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倘若从此陷入恶性循环,无疑会极大伤害整个教育事业。
同时,也有观点认为,对于“教师离职潮”事件,不必过度解读为行业悲情。如新华网评论说,除非是当地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离职趋势一直持续,如此才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去反思,是否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个人待遇及其他权益保障上存在诸多缺失,导致了人心不稳流动加大。否则,单凭一次机缘巧合的“171名教师转型做警察”个案,就得出当地教师行业出了问题的结论,甚至以此来哀叹所谓教师职业理想的破灭、教师权益保障的薄弱等“大”议题,显然是用力过猛,偏离了事件本质。
在职业选择日趋多元的社会里,教师跳槽从警是正当的个人权利,这无可非议。值得反思的是,一个真正关心教育的地方,能否应该让教师过上体面生活,用发展、待遇和社会地位留住人?同时,如何重塑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让教师这一职业能够安放梦想,充满诱惑力和期待,而不是被平淡、封闭和辛苦束缚住,这都是值得思考的命题。 ■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