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简阳9月1日电 (王冬梅吴平华)一间黑瓦小屋和过道边简易的厨房,这便是四川省简阳市禾丰镇抗战老兵黄建文的家。1日上午,黄建文向记者讲述了76年前抗战、保卫祖国的艰苦场景。
经过苦难生活和战争洗礼的老人,面对目前的生活非常满足,“党和政府对我很好,时常送来温暖与关怀”见到我们的到来,老人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当时我们的想法就是,死也要保卫祖国。”黄建文回忆说,1939年,抗日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年仅16岁的他穿上军装,投入到了抗战一线,涉河流、穿丛林,挨饿是常有的事情。作为新兵蛋子,经验不足,常常心里发慌,听到枪声满身冒汗,不敢前进,可冲锋号就是铁的命令,便自己给自己打气:“当官的都不怕,我怕什么,我有家人惦念,别人也一样。”于是不管是生是死,不管前面那个未知的世界会发生什么,就都不怕了。
为防敌空军袭击,只能白天休息,晚上行军,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只能走路,草鞋一周才发一双,脚板磨出血那是家常便饭,脚指甲也常常跌来翻起。常常在水中地里行走,扎营都会选择在树林里,一走可能就是好几天,风湿病也就是在那是时候开始的,而这也成为了他后来参加抗美援朝的障碍。
讲到这里,黄建文老人停留片刻,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细节:通往阵地道路被敌人封锁了,炊事班班长牺牲在送食品的路上,别的战友也没法通过敌人的封锁线把食物送到战场,挨饿了几日的战友们就像灵魂快要离开身体,带着恍恍惚惚的绝望和对未知的恐惧。
“如果再撑半个小时,我就会死掉。”老人淡淡地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候。“如果被渴晕、饿晕倒下,我们就会像蚂蚁一样被行军的人踩死,班长不停地喊着我们坚持住。”
老人一边说着一边摸着勋章,或许他是在感叹经历过如此种种后活下来是件不容易的事,又或许在庆幸着自己是其中的一员。
“当时我们吃的是洋面粉,无法蒸成馒头,炊事班只能做成面疙瘩汤送来上来,隐藏在阵地的战士们带着悲壮和豪迈一窝蜂冲向锅边,当面疙瘩汤端在手上,当他们正要狠狠喝上一口,当在生与死的边缘朝向生的一边倾斜时,他们却倒下了。是的,目标被暴露了,敌人的机枪扫射过来了。”说到这里,老人的声音哽咽了,想起了生死兄弟,想到一同跟敌人拼过刺刀的战友,他起身转过头,老人眼泪情不自禁地流淌出来。
“有时子弹从我们耳旁经过,我们甚至能感觉到那阵风。”老人在平复情绪之后说道。“我们真的不知道下一颗子弹会在什么时候出现,也不知道它会从哪个方向穿出。”
紧张和激动,弥散开来,笼罩整个小屋,老人全景式地展现着那些他记忆犹新的往事,清晰的或者模糊的,他恨不得把它写成一部书。
惜别时,老人不顾我们的再三婉拒送了好长一段路,他一直念叨着:“辛苦你们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