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丽 绘
【苦功夫下在开学前】
度过“焦虑期”要关注幼儿需求
又是一年“入园季”,如何帮助幼儿度过这个焦虑期,再次成为家长、幼儿园关注的焦点。在课程游戏化推广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关注儿童立场,满足幼儿需求。因此,解决幼儿入园的问题,应该从此着手。在保持常规做法的同时,探寻接近幼儿心理发展特点,适合幼儿需求的活动,缓解幼儿焦虑情绪,顺利入园。
幼儿入园,从成人的角度,是幼儿接触社会,培养社会性品质的必经阶段;站在幼儿的立场看,是即将离开熟悉温馨的家,走进另一个“新家”,存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挑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情感和归属是首要,其次是社交和自我实现。
动员家长先“断奶”
当我们把全部精力倾注在幼儿身上时,往往会忽略事情发生给自身带来的情感冲击以及未知的情绪表现。总结历年入学季中的种种现象,我们发现,幼儿入园之后的哭闹,会给家长带来不安,踱步、停留在班级门口,迟迟不肯离去,甚至焦虑、愤怒。多数是女性家长的不舍和“妥协”,也有小部分的男性家长。鉴于以上情况,在入学之前的动员大会,我们结合具体的案例,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剖析,让家长深刻认识到幼儿第一次入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比自身行为,进行现场问答。作为社会人,接触家庭以外的环境必须要经历,任何人的成长都是如此。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比如“爸爸、妈妈去单位上班,宝宝去幼儿园上班,下了班我们才能见面”。幼儿回到家,要用积极的情绪与之交流,幼儿园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你有哪些好朋友,可以让他们来家里做客等等。一定不能用消极的情绪,比如“有没有人欺负你”“今天有没有哭”,更要杜绝用物质刺激来哄孩子入园“明天不哭,给你买个新玩具”等等。
家长的行为、情绪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入园焦虑,家长也需要“断奶”。
走好第一步从家访开始
面对即将进入的“新家”,教师一定要提前拜访幼儿家庭,与幼儿有个初步的接触。教师不仅从个人形象上进行设计,穿色彩温和的休闲、运动服饰,还要针对每一个幼儿的情况,做一个详细记录。例如,心理方面,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爱好、习惯、强项等;身体方面,对什么食物过敏,能不能独立进餐等。
幼儿对老师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要学会抓住契机,与幼儿第一次亲密接触,采用一些互动的小游戏、约定小秘密等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感觉到好玩,还想见到自己。例如,在一次家访中,我发现可可很喜欢恐龙,但是家里有关恐龙的书不多。于是,我就告诉他,幼儿园有关的恐龙书好多,你想看的话,就快点来幼儿园,我等着你。
隔代教育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大多数家庭都是老人接送。因此,在家访的过程中,长辈有必要在场,听一听老师介绍幼儿园的生活,尤其强调一些细节:幼儿衣服要宽松、舒服,容易穿脱;不要在幼儿身上佩戴装饰,以免发生危险;准备两套更换的衣服等。
为了深入了解幼儿在家的生活情况,我们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在微信上进行问卷调查。从幼儿喜欢的玩具类型,是否能独立进餐、如厕,有无午睡习惯,家长对教师行为的期望等层面,进行综合分析,以大数据的方式,来了解和跟踪幼儿,调整教师行为,促进幼儿发展。
半日体验活动开启“新家”模式
幼儿入园的不适应,主要是对新环境的陌生,缺乏安全感,需要家长的陪同,才能克服。因此,在入园之前,我们会有半天的体验活动。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从进入校门的那一刻,就是独一无二的,应该受到尊重。大手牵小手走在通往教室的“花路”(花盆在两侧,中间是一条路)上,踏上幼儿人生重要的旅程。
幼儿与家长一同走进“新家”,熟悉老师、活动室、盥洗室、午睡室、多功能教室等环境,在孩子玩得开心的时候,与幼儿交流,做好铺垫。比如“这张小床是你的,真是舒服啊。”“爸爸、妈妈去上班,你就在这里做游戏,一定记得回家表演给我们看。”“这里有好多人,你一定会有好多好朋友。”
在各个环节的设置中,我们改变以往的传统模式,在时间和内容上进行了调整。比如操节活动,延长20至30分钟,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动起来,请家长轮流站在中间,一起带动大家,还增加了握手、拥抱,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
这样,幼儿既熟悉了环境,有了互动与交流,还充分体验幼儿园的快乐。
“寻宝+探险”增强幼儿归属感
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的物品有强烈的占有欲。在“新家”的生活,犹如一次探险、寻宝。为了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释放焦虑情绪,我们开启了探险、寻宝的主题活动。
探险活动中,幼儿各领一张探险卡,探险区设一名教师或家长,探险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在卡片上。从进班级门开始,找自己的椅子、床、水杯、柜子(都贴有幼儿的照片)等,找到物品,得一个贴花,完成所有任务,领取一份小礼物(老师的手工作品:纸鹤、飞机、轮船等)。在幼儿不断的循环体验中,幼儿熟悉了自己的物品,有自己物品的陪伴,归属感提高。慢慢地,幼儿之间的交流多了,与老师的对话也多了。
寻宝活动中,在幼儿园大型玩具、攀岩墙、沙池、轮胎、秋千等处贴有“宝贝”(教师手工作品:即时贴剪成的各种动物、人物图案等,背面有老师的祝福语),幼儿与教师一起去寻宝,找到“宝贝”带回家,请家长读给幼儿听,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请幼儿带到幼儿园,形成了动态的家园互动模式,这极大地缓解了幼儿的入园焦虑。
幼儿入园焦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面对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时代,始终要坚守幼儿的主体地位,以幼儿需求为出发点,多方合力,帮助幼儿度过焦虑期,顺利入园。(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河海幼儿园)
【慢功夫用在生活中】
给宝宝一个期待来园的理由
■张桂敏
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一张张陌生的小脸,不免会使刚离开妈妈怀抱的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甚至为入园感到焦虑。怎样使刚入园的孩子尽快消除焦虑和不安,使其对亲人的依恋顺利转向老师和同伴,高高兴兴来幼儿园,从而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是小班老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创设优美温馨的环境: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
优美舒适的环境往往会使新入园的孩子心理放松,对幼儿园产生新鲜感,让入园第一天的孩子们大开眼界,使他们在愉快地玩耍中暂时忘记陌生环境所带来的紧张感。而一应俱全的玩具,则会让幼儿愉快地置身于既好玩又有利于幼儿智力发展的玩具海洋中,暂时忘却与父母分离的恐惧和不安。此外,老师们一个亲切的微笑,一次温柔的爱抚,为孩子们精心准备的写有孩子名字的笑脸卡片,让幼儿在入园的第一天就喜欢上这个新奇而美丽的童话世界。渐渐地,他们就会因喜欢幼儿园优美的环境,喜欢幼儿园各种各样的玩具,继而喜欢上幼儿园。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喜欢上老师
随着幼儿对幼儿园环境的熟悉,环境和玩具对幼儿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他们慢慢地失去了兴趣,开始产生厌倦情绪,有的不愿来幼儿园。赶在幼儿倦怠期前,老师必须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要通过人格魅力和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对老师产生依赖感。
此外,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新入园的孩子不能闲下来,一没事干,就会哭闹。而且,新入园的孩子对幼儿园的生活常规一无所知,我们采取了游戏的方法,一方面让孩子动起来,另一方面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常规习惯,让孩子们尽快熟悉幼儿园的生活。
通过游戏“我喜欢的标志”,让幼儿把喜欢的标志贴到自己的毛巾架、杯架和小床上,从而和自己的小毛巾、小杯子和小床交上朋友。我们用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偶形象小咕咚鼓励孩子喝水,孩子们在“咕咚咕咚”声中不知不觉间就把水喝光了。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孩子们把自己的杯子轻轻放回了原处。
在进餐时,我们向幼儿讲述《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孩子们边听故事边小心翼翼地进餐,害怕饭粒掉在身上、地上和桌子上,培养了孩子珍惜粮食的优秀品质和不挑食的良好习惯。
为了让孩子们安静有序地如厕,我们让孩子们一个跟一个排成一队,模仿小动物的样子,听着歌曲走路。时间久了,孩子们听到不同的曲子,便知道该做什么了。
我们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朗朗上口的儿歌,优美欢快的音乐和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不仅使孩子们感到幼儿园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
介绍幼儿认识新朋友:让幼儿喜欢上同伴
我们针对刚入园孩子的实际情况,在新颖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认识同伴,熟悉同伴,尽快把对家长的依恋转向同伴。
孩子们非常喜欢和比他大的孩子一起玩耍,为了让孩子们结交更多大朋友,我们有意把年龄稍大、自理能力稍强的幼儿和年龄小、胆子小的孩子安排在一起,让能力强的孩子带他们一起如厕,一起接水,一起游戏。渐渐地,他们喜欢上了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为了进一步增进幼儿间的感情,我们还经常在区角中玩“打电话”的游戏,让幼儿互相叫出同伴的名字。“找朋友”的游戏,更是让孩子们在拉拉手、抱一抱、问声好中,增进了情感,感受到了一起游戏的快乐。“玩具大家玩”“过家家”“鞋子碰一碰”“小巧手”让孩子们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了交往,学会了互相帮助,体会到了合作、分享的乐趣,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对亲人的依恋转向了同伴。
多种渠道的家园沟通:消除家长疑虑
一般来讲,孩子在家时的一切事务全由家长包办,特别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们可谓是孩子的“全职保姆”。孩子一入园,他们仿佛丢了工作,心里空落落的,一闲下来,就会担心。有的家长在家坐立不安,有的干脆跑到幼儿园里偷偷观看,有的一遍遍给老师打电话,还有的担心孩子不会用杯子喝水,特意送来奶瓶,甚至有的家长,孩子在屋里哭,他们在外面抹眼泪。
面对家长的种种忧虑,我们在尽力照顾好每个孩子的同时,采取园讯通、幼儿园网站、班级博客等多种渠道,让家长了解我们的工作,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我们还通过《家园牵手》手册、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渠道,及时了解家长关心的一些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指导,让家长了解配合、支持我们的工作,家园携手,共同帮孩子平安度过入园焦虑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让一棵棵沐浴着和煦阳光的幼苗,健康茁壮地成长。(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实验幼儿园)
【真功夫使在父母身上】
从哭着不去到吵着要来
■Yogi(澳大利亚墨尔本)
这周周二,儿子不用去幼儿园(澳大利亚的幼儿园不是一周五天都去,由于考虑到政府给孩子一周的幼儿园补助,绝大部分家长会选择一周去两天,这样在经济上最划算)。然而小家伙吵着:我要去幼儿园!
作为一个经历了两个孩子去幼儿园“痛苦”过程的妈妈,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和经验,希望能帮更多的新手爸妈。
我个人觉得在小朋友去幼儿园之前,父母就应该做好一些准备工作。预防胜过治疗,准备功课做足了,对小朋友的分离焦虑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爸爸妈妈要学会接纳
在我开始分享方法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先说一说父母的心态。这种心态就是,我们先要学会接纳,接纳孩子各种不同情绪的表达。先把控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有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对我来说,内心接受小朋友去幼儿园是一个必经过程,很正常的过程,是普遍现象。无论小朋友当下的情绪是多么沮丧、悲伤,我都告诉自己,要接受!小朋友的分离焦虑,是在说明他正在调整自己曾经的生活方式与幼儿园的生活方式进行衔接,在建立一种新的认知和新的能力。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必须要对孩子有信心,并且做好功课。
与老师有效沟通
老师会用自己的经验用普遍有效的方法来对待小朋友的坏情绪,父母可以与老师沟通,告诉老师小朋友平日里一些习惯。比如:喜欢看书还是喜欢玩拼图,喜欢画画还是喜欢玩过家家。和老师多沟通小朋友的一些生活习惯,促成双方面彼此熟悉,于孩子还是于老师,都是很好的适应。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我想大部分父母会同意,对小朋友来说,在幼儿园最脆弱的时候就是吃饭和睡觉,因为自己不能吃,或者吃得太慢,尤其是睡觉需要熟悉的人来陪伴的时候,所有悲伤的情绪就会一触即发。所以,已经准备好让孩子去幼儿园,就提前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睡觉。
作息时间的调整
女儿刚刚开始去幼儿园的时候,我也没有做太多功课。晚睡晚起,没有睡够的女儿到幼儿园反抗情绪很明显。然后到幼儿园吃了午饭,午睡时间她又亢奋睡不着。这些问题,我在儿子入园的时候就注意了,早睡早起,作息习惯和幼儿园接轨,小朋友的适应过程自然也就会轻松不少。
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提前带小朋友参观一下即将要去的幼儿园,拍下照片,回家时不时一起看看,了解幼儿园哪里是厕所,哪里是图书角,哪里可以玩什么玩具。再准备一些关于幼儿园的绘本和小朋友一起看。尽量帮助小朋友认识幼儿园,了解幼儿园,并且明白小朋友都会去幼儿园的。让小朋友提前建立熟悉的感觉,真的去幼儿园的时候这种熟悉感就会转化成安全感帮助小朋友适应新环境。平时应该尽量多给孩子一些和同龄人相处的机会,而不能仅仅是和成人相处。与同龄人的相处,让小朋友学会怎么表达自己,怎么和别人分享,成为一个合群的人。学会相处规则,体验同伴乐趣的孩子更容易找到幼儿园生活的快乐。
足够的陪伴,足够的安全感
美国动物心理学家哈洛设计的母猴试验:把小猴子和一只毛绒玩具猴妈妈关在一起,小猴子依偎毛绒玩具猴妈妈以后,还会去周边捡玩具玩耍;而把小猴子和一只铁丝笼罩起的玩具猴妈妈关在一起后,小猴子始终没有走出去捡玩具。试验告诉我们:没有足够的安全依恋就没有独立探索的欲望产生。拥有足够的陪伴和足够依恋的孩子才喜欢独立探索。
对于孩子的抚养,同样是这样的道理,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他们才会有信心、有能力去探索、去认知社会。面对小朋友出现不安的情绪,父母如何应对?女儿和儿子刚刚去幼儿园的时候,每次回家都会反复唠叨,“我不要去幼儿园了,我不要去幼儿园”。这时候父母只需要认真倾听,不批评,不反驳,也不用讲太多大道理。我会把我小时候上幼儿园哭鼻子的事情说给他们听,两个人破涕为笑。然后我再抱着他们说,“妈妈知道你也在经历和妈妈一样的事情,没事的,都会过去”。用自己的正面情绪为小朋友解压,告诉小朋友,爸爸妈妈是爱你的,我们只是早上一起出门上班上学,晚上就可以一起回家吃饭做游戏。重复你坚定的爱的语言,并且传达一种信息:必须去,一定会回,爸爸妈妈的爱永远都在。
小常识
什么是分离焦虑
婴幼儿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后,与之分离时,产生的焦虑、不安、伤心、痛苦以表示拒绝分离的情绪状态称之为分离焦虑。
幼儿焦虑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约翰·鲍尔比(Jonh Bowlby)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吵闹的动作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熟悉的人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郝卫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