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3日电 题:军队媒介生物学家赵彤言:三十年潜心构筑防疫盾牌
作者 庄颖娜 张振威 陈冬
入伍30年来,她始终心系国防安全,创建吸血昆虫地理信息、智能分类和远程鉴别系统,为有效应对突发新发虫媒传染病储备了关键技术装备,以系列创新成果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她始终心系官兵健康,常年深入边、海、防一线部队,以身试蚊,用有“温度”的科研实践成功解决了困扰边防部队数十年的蚊虫侵害难题,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为“防蚊大姐”——
她就是军事医学科学院51岁的媒介生物学家赵彤言。
三十年痴心不改,守护祖国“生物疆界”
1985年,赵彤言以优异成绩从南开大学生物系毕业,考入军事医学科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并参军入伍。她的导师是中国昆虫学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宝麟。
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以为刚刚从废墟中站起来的中国人不可能找到生物战的直接证据,悍然向志愿军阵地和中国境内布撒带菌昆虫。时年35岁的陆宝麟被指名调往中国反细菌战调查委员会,以充足的科学依据证明带菌标本虫系美军所投,向全世界揭露了美帝国主义使用细菌武器的事实。
赵彤言始终铭记着这段历史。昆虫虽小却关系着国防安全。为了搞清中国蚊虫种类及分布,进而掌握虫媒病传播的特点和规律,还在读研究生的她携带几十公斤重的科研设备,只身一人奔赴新疆采集标本,光火车就坐了三天三夜。为了成功将标本带回研究,她把蚊子幼虫养在临时住处的床上,每天精心伺候,等羽化为成虫后再放进特制蚊笼背回北京。
赵彤言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中国尖音库蚊的分类研究。研究过程中,有一种蚊子始终没有找到,但赵彤言根据专业知识判断,这种蚊子在中国应该有。一年冬天,北京某医院向军事医学科学院求助,住院患者们被病房里的蚊子咬得受不了,纷纷要求挂蚊帐。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赵彤言跑到医院,在潮湿的暖气井里找到“真凶”,正是她苦苦寻找的那种蚊子。
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一座不起眼的科研楼里隐藏着亚洲最大的昆虫标本馆,4500余种、200多万件标本,是几代媒介昆虫学者心血的结晶。
培养一个成熟的昆虫分类专家一般需至少5年时间。能否想个办法,让这些标本能说会动,更多更好地为我所用?
赵彤言带领团队开始了一项繁琐、浩大的工程。
2015年9月,一项历时12年完成的科研项目顺利通过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终审。赵彤言课题组以数项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成果实现了当初的梦想:
基于对吸血昆虫分子特征的分析,研发了DNA条形码鉴别系统,实现了吸血昆虫智能分类,应用这两个系统鉴别昆虫只需普通专业人员培训两周;
采集了350种主要吸血昆虫、2万余个形态特征,首创数字化图像鉴别系统,实现了重要吸血昆虫的实时远程鉴定,同时创建了吸血昆虫生态分布、危害特征地理信息系统;
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研制出吸血昆虫抗药性分子检测试剂盒,与原有生物测定相比,检测时间由20天缩短为1天,所需样本减少90%,并且可以预测抗药性的发展趋势。
据统计,吸血昆虫可传播多达150余种病原体,世界范围内每年新发病例达10亿,死亡100万。赵彤言团队针对吸血昆虫防控的系列成果,对于有效应对突发和新发传染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为预防虫媒传染病筑起一道看不见的安全屏障。
数万公里倾心边防,守护官兵身心健康
60多年来,为战斗力服务、为官兵健康服务,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媒介生物学研究始终不变的宗旨,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为之付出了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
作为这个英雄团队的传人,赵彤言带头身体力行。她长年深入边防、海岛等艰苦地区和基层部队,每年有100多天在野外工作,取得了大量宝贵的科研资料。
新疆阿勒泰北湾一带是全世界蚊虫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这个号称“蚊虫王国”的地方,蚊虫最大密度竟达每立方米1000多只,双手随便一拍,就能打死几十只,脚一伸出去瞬间就会沾满上百只。边防官兵们长年累月在这里训练生活、站岗巡逻,深受蚊虫叮咬之苦,不少人的双臂和腿上红斑密布甚至溃烂化脓,新疤叠旧疤。。
为彻底攻克边防部队防蚊难题,2005年起,赵彤言带着各种科研仪器住进连队。她不顾自己是特殊敏感体质,挽起衣袖、裤腿,用身体作诱饵,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蚊虫监测。为了进行蚊虫驱避剂效果实验,她蹲坐在草丛中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为了测试研究成果,她让战士穿上新型防蚊服,自己穿普通迷彩服进行对比实验。一次试验中突然下起了暴雨,为了保护科研数据,赵彤言一甩胳膊脱下迷彩服包住设备。她的一言一行感动得边防战士热泪盈眶。
经过近百次深入边关哨所、数十万公里忙碌奔波,赵彤言课题组一举攻克数十年来困扰边防部队的防蚊重大难关。
这是一套全方位、全时段的单兵防御体系——
双层网状结构防蚊服,不仅防蚊效果100%,与军用驱避剂配合使用还可100%阻挡蠓、蚋等小型吸血昆虫。长效防蚊蚊帐,无毒无味,在洗涤20次后,对蚊、蚋等吸血昆虫击倒率仍达95%;新型药物驱避剂,最长驱避蚊虫时间可达8小时以上;新型防蚊头网,对蚊虫有效防护达1周,对蚋有效防护达2周……
这是一个让赵彤言欣慰的时间表——
2006年,首批300多套新型防蚊装备在边防部队试用;2007年,100多套防蚊装备被运往我国赴非洲维和部队;2012年,沈阳军区驻黑瞎子岛边防部队列装新型防蚊装备……
赵彤言把每一次军事任务都当作是检验科研成果的最佳时机,在实战中擦出创新火花。2010年,青海玉树震后第二天,她主动请缨飞赴灾区。在指导灾区卫生防疫过程中,她发现早前研制的摩托车载超低容量喷雾器受到特殊地形限制,无法进行全方位的消杀作业。任务结束后,她第一时间启动了全域地形车和摇控飞行器杀虫喷雾系统的研制工作,相关成果在2014年广州登革热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3年,她奉命赴菲律宾执行人道主义医疗救助任务,坚守灾区一个月,她又发现媒介生物采样装置的短板,启动了全新二氧化碳发生装置的研发工作,最终研制出可同时诱集蚊、蠓、蚋等多种吸血昆虫的采样装置,捕获效率为外国同类装置的10到30倍。
这一项项创新性研究成果,搭建了中国军队完备的吸血昆虫防控技术体系。在单兵防护方面,首创研制出3套防护织物和配套的驱避剂,第一次实现了单兵全时段、全方位的高效防御。在区域控制方面,研制出3套杀虫喷雾系统,第一次构建了我军地面和空中相结合的立体杀灭体系。在检测预警方面,研制出2套装置、2个试剂盒和3个信息系统,实现了高效采样、快速鉴定、抗性监测和危害评估。这些成果配发部队后深受官兵欢迎,在中国军队赴非洲维和部队和援非抗疟医疗队中推广使用,大大降低了疟疾等虫媒传染病感染几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