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三农 > 内容

资源匮乏、人才z: 高校环保社团难成“事业”?
发布时间:2015/11/15 15:44:07   作者:佚名   点击:

  ▲图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学生在宣传动物保护理念。

  ◆陈瑜思 林琰旻 刘向 张唯

  “同学,来关注一下我们环保社团吧。”几名学生上前发传单、邀请扫码关注社团微信公众号。

  开学以来,许多高校社团举行了纳新推介会。为了在被戏称为“百团大战”的竞争中广纳新鲜血液,环保社团骨干们都使出了浑身解数。不过,不少人反映,环保社团虽不至于门可罗雀,但与热门社团相比仍略显冷清。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社会对环保问题的关注,高校环保社团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广受赞誉。高校环保社团孕育着新一代具有环境意识的中坚力量,接续着社会的绿色血脉。然而其发展也面临资源匮乏、人才稀缺、创新不足等瓶颈。

  资源——基础不稳则项目难立足

  “一个好的活动创意如果缺少匹配的资源,很可能‘胎死腹中’。”吴梦雄说,资源既包括资金,也包括校内外各方的支持。他所在的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绿色风环保协会,曾策划从动物保护的角度,对宁波鄞州区众多宠物医院做相关考察,但由于缺乏外部支持,这个项目最终没能执行。

  采访中,“资金不足”被许多社团负责人提及。浙江大学绿之源社团指导老师于翔介绍,环保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包括会员会费、会员集资、帮助校外商家进行校园推广获得报酬等。

  “拉赞助对于名校大社团比较容易些,我们……”中华女子学院绿色心愿环保组织的吴顺丽无奈地摇摇头。名校大社团在校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企业也更愿意赞助这些宣传范围广、信誉度高、传播效果好的社团。

  此外,活动资源匮乏也让一些社团陷入单兵作战的窘境。高校社团主动寻求社会资源帮助的意识强弱不一,能力也不一,且地区差异较大。有资源优势的社团能够获得更多培训、交流和合作机会,促进成员能力提升、活动经验共享以及资金募集,并能参与到诸如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必胜客小超人环境教育等全国性项目中。反之,则只能局限于一地或一校之内,难拓视野,难获助力。

  人才——核心不聚则事业难发展

  “很多时候,新生只是为了加入一个社团,对于环保和节能减排未必有热情。”浙江大学节能减排协会的唐云萍说,不少同学奔着累积志愿服务小时数、以参与校内公益性服务换学分等功利目的而来,一听要长时间投入精力筹办、参与活动,大多打了退堂鼓。

  “环保在高校社团中难成‘事业’,是因为社团成立的初衷与一些成员的参与动机存在错位。”浙江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高级工程师虞伟认为,一部分学生甚至只将其视为个人发展的镀金手段,从而使社团缺乏持续性的原动力。

  此外,管理制度缺陷也加剧了人浮于事的情况。例如,奖惩制度不清晰,一味追求和谐共建,缺乏成体系、有约束力的制度加以规范。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高校环保社团亦如是。打造有新意的活动需要长期规划与扎实落实,但社团成员和骨干的不断更换让活动缺乏延续性。现代-绿色终南环保协会作为西北大学最大的社团,每年协会纳新人数在150人左右,但是每年换届离开的人也特别多。秘书长佘成程表示,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员流失。

  具有多年社团管理经验的于翔也指出,社团的发展高度常常与当届社长能力成正比,但如果传承机制出问题,下一届接班人没能对上一届工作有很好的延续,出现青黄不接,那么整个团队的运作和发展都会受影响。

  创新——动力不足则社团难长久

  精品项目是老牌社团综合实力的有力证明,但若无创新,也会成为制约社团发展的桎梏。

  绿色环保协会2004年推出“落叶传情”活动,每年12月,协会成员在校园里捡拾落叶制成环保贺卡,供同学挑选收藏或转送朋友。经过多年实践,这个推广“减卡救树”的活动成为精品项目。但是近年来,有学生反映,年复一年的活动大同小异,没劲。活动越来越难吸引到稳定的关注群,连忠实粉丝也游离了。

  1999年成立的浙大绿之源社团也遇此困境。社团环保理念与10多年前不同,从纯理论转向注重实践,以往单纯的宣传活动已吸引不了更多的同学。副会长富哲人坦言,项目部想不出新东西,缺乏创新,也找不准学生的需求。

  当然,不少社团已经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努力挖掘新亮点。只不过,在此过程中还出现了项目形式大于实质的本末倒置。一些活动以环保为由头,但为了吸引学生参与,在活动设计时过于注重趣味性,导致参与者注意力偏移,没能意识到活动的环保内涵。

  延伸阅读

  开放合作 形成特色

  高校环保社团在项目运作和组织建设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目前,不少社团在尝试创新,立足本校或本地特色,走社团差异化发展路线。

  发挥专业优势 打造特色社团

  一些社团的专业性有时会受到质疑,成员环境专业知识相对匮乏,想不出环保活动创新好点子,怎么办?

  一些社团充分利用团员专业特长,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如有的社团利用成员的艺术功底,打造不一样的团队。如中央音乐学院没有环境相关专业,但在今年的首都高校环境文化季中,学校的环保先锋队另辟蹊径,将艺术融入环保,举办环保主题音乐会,奉上环保视听盛宴。

  此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绿色青年社团,只招收本学院人员,以环境学科化学实验为基础开展环保活动,以专业性闻名。

  这些做法既讨巧又极富特色,吸纳众多环保爱好者,形成稳定交流圈。

  合作立足校园 发展着眼社会

  走出去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资源,不失为解决经费问题的良策。绿色青年社团利用校外环保企业和环保社会组织绿色浙江的资源,参观企业,请绿色浙江人员做讲座,探讨环保形势。在得到外部资源的同时,也将校园环保资讯传达给企业和社会组织,并参与企业内部的环境教育活动,实现合作双赢。

  于翔建议,高校社团可尝试引入企业和专业环保NGO资源,发挥大学生社团的活跃性与志愿者的热情,并由校方进行政策性指导和把关。四方面联合,形成更有效的合作模式,促进高校环保社团发展。

  此外,校内社团之间也可以加强合作。例如,浙大有多个环保社团,平日里各自为营,存在资源浪费。既然宗旨都是保护环境、倡导绿色生活,不妨加强合作,达到“聚是一团火”的效果。

  借势互联网 新平台拓展影响

  社团巧用媒体资源,既可以普及环境知识,也能推广社团的品牌。然而,面对传统媒体,高校社团大多不懂得如何主动吸引对方,或主动接近媒体的意愿较低,许多社团等着被报道。

  佘成程认为,求人不如求己,外部的媒体资源不易得到,那便从易操作的新媒体宣传做起。他们将“互联网+”与环保融合,开通了西大现代-绿色终南环保协会微博。今秋,他们为纳新预热,将社团介绍、活动推荐以及环保知识都展现在平台上,便于校内外朋友了解协会。目前,这个帐号拥有近千名粉丝,社团骨干经常在线上参与互动,推广活动。同时,协会还将线下环保活动加以包装并推广到线上,例如在学生较活跃的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贴吧中发布环保活动预告,以轻松活泼的文章吸引同学参与,鼓励大家跟帖畅谈对活动的构思、期望等。

上一篇:小学低年级取消数学遭质疑 校长:课程内部资源整合
下一篇:首儿所专家出诊 亦庄下月起将能看上首儿所专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