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沈空航空兵某师在上级军交运输部门的指导下,协同驻地军代处、铁路局、港运集团和航空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展了一场军交运输保障演练,运用信息系统模拟一个方向多个梯次进发、多种方式机动,最大限度提高航空兵部队跨区投送效率。
近年来,该师结合任务协调军代处、铁路部门探索建立了联合立体投送保障模式,大大提升了部队远程投送和快速机动能力。
跨国投送,陆空联合展开
2013年7月下旬,满洲里中俄边境口岸,一列搭载着部队保障车辆和装备物资的火车缓缓驶出国门,前往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参加“和平使命-2013”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这是该师官兵首次走出国门执行联合军演任务,兵力投送距离远、跨度大、难度高,是对部队实战能力的一次锻炼和检验。
在出国前准备阶段,该师先后7次组织参演单位反复计算,确定最优化的携行清单,2次召开协调会部署地转、空转装卸载工作,明确责任主体。他们还主动与空军运输机部队、铁路、民航航管、军代处等部门协调对接,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的兵力运送方案,并按实战化要求组织开展协同预演和针对性演习演练,为顺利实施境外投送奠定坚实基础。
在跨国境投送阶段,该师近百名官兵携行保障装设备300余台、各类物资器材2000余件(套),全部顺利到达演习预定地域。地转梯队行程6200多公里,人员、装备、物资报关和通关检查一次通过。空转梯队行程6000余公里,起降5个机场,在复杂多变的航路中经受住了技能和心理考验。
高原驻训,民航来保障
8月,该师首次整建制担负荒漠高原地区驻训任务,为缩短转运时间,他们决定利用民航力量实施兵力投送。
该师组织人员深入了解各中转机场、备降机场和驻训机场相关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空转序列编成、空运保障梯队人员编组和保障物资设备,先后3次组织各梯队进行装卸载演练,确保部队机动正规有序。由于是整建制长途转场,出动战斗飞机数量多,尤其是多名飞行员首次进行长途转场,他们一方面加强天气和环境研究,突出特情研究演练,一方面积极协调沿途军民航管制部门,联合搞好空域管制和航路引导,防止迷航、偏航等情况发生。
军民航飞机编队飞越高原天险,突破“空中禁区”,将部队成功运抵预定地域,开辟了该师动用民航运力保障高原驻训的天路。飞机稳稳降落在某机场后,该师一名领导感慨地说:“以往进高原驻训坐火车需要好几天,采用航空运输不到4个小时,全面提升了部队全域反应、全疆投送的作战能力。”
远程机动,开辟海上新途径
5月,该师要赴外地进行考核演习,时逢旅游旺季,铁路、航空运输线路繁忙,该师决定动用民用船舶实施跨海投送,探索建立海上投送模式,为部队远程机动开辟新途径。
由于没有海上机动经验可借鉴,他们多次与航务军代处和海运公司协调沟通,先后3次推演海上投送流程,根据现场勘察和测量数据,研究制定输送方案。没想到,先遣保障分队所乘船只突遇大风巨浪,被迫停靠附近港口避险,耽误了原定行程,给先期到达的官兵带来了生活不便。一时间,大家对选择海路输送议论纷纷。
考核演习任务刚结束,师里便开起了复盘检讨会。随着检讨反思的步步深入,大家逐渐统一认识:海上投送虽然暴露出了短板弱项,但这次选择海路机动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海路军事运输具有装载量大、运输成本低、航道不易被破坏等特点,是保障部队机动和物资供应运输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海上作战的关键环节。随着部队组训模式逐步转变、真抓实备不断深入,跨区驻训和演习演练任务逐年增加,运量大幅提升,建立海上军事运输模式、提高部队立体投送能力迫在眉睫。
检讨会后,师党委研究决定,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打开思路,大胆探索军地协作、军民融合构建立体投送网络,全面提升部队成建制远程投送能力。(李为胜 王雪峰 本报记者 熊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