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三农 > 内容

评论:坚持按教育规律“减负” 别拼命早学多学
发布时间:2014/9/3 7:47:14   作者:佚名   点击:

  今天是开学日。开学前的一段时间,围绕上海课程教材“瘦身”的讨论,一直成为热点。教育问题关系千家万户。上海围绕减负问题正在不断探索,社会各界也应共同探讨这一问题,以期形成广泛共识。
  教育,特别是幼、小教育,似乎谁都可以评论。这与医学不同,不是医生,他是绝对不会指责“刀应该这么开,刀不应该这么开”的。因为,人们都认为医学是科学、是专业,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枉加评论的。在社会上某些人的心目中,并没有把教育视为专业,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往往只局限于教育界内部。上海已故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说过: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是事业。如果把教育视为科学、艺术,那么教育一定是专业的;如果把教育视为科学,那么教育一定有其自身规律的。因此,什么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什么是有规律的。
  同一学生,学习同一学科(或学习同一内容),要达成同一目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把学生学习某学科效率最高的年龄阶段称“最佳发展期”。上海“一期课改”时,曾把数学中的有理数运算从初中下放到小学。小学生能学会吗?能学会。然而要达成同一教学目标,所花费的时间大不一样。初中,一般26课时即可,而小学往往56课时还不够。这样的下放合理吗?这里存在一个效率问题。而有的内容还不是效率问题,而是能不能学的问题。例如“左”、“右”问题。许多家长,甚至教师都不明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总搞不清“左”、“右”,其实,“左”、“右”对幼儿是比较难的。一般而言,自己“左”、“右”,对面人“左”、“右”,对面人“左”、“右”相对自己的“左”、“右”,要全部厘清往往要到6~7岁。还有的既不是效率问题,也不是能不能学的问题,而是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例如识字就有掌握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学生在6~7岁之时手的握力不够,应该少写一些。上海提出的小学一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这是很有道理的。不仅能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也符合儿童的生理特征。相反,有的就不能晚学,晚学了效率会低,甚至永远学不会。总之,什么年龄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确有规律,值得发现、值得遵循。学生的“最佳发展期”是心理学、生理学、脑科学等的综合研究结果,还不仅仅是心理学上的“敏感期”问题。
  比如,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从1998年开始至今,一年级不上数学必修课,每周只有一节的数学活动课,给学生一些“数感”、“形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兴趣。二年级开始,才开设数学必修课。一年级不设数学必修课的依据就在于“按学生最佳发展期设课”。一年级的学生基本特征是:语言模仿能力强,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推理能力弱、抽象思维弱。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要求是1至100的加减法。有的学生似乎学会了,但往往是机械记忆性质的。教育学家、脑科学家有这方面的研究证明:所谓会算,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是背出来的,他们很难抽象。二年级、三年级,同样学这些内容,不但理解不一样,而且效率大大提高。本来要用2节、3节课才能教会的内容,往往一节课就行了。剔除转进、转出的学生,九年在附校学习,一年级不上数学必修课的学生数学成绩怎样?有关跟踪研究表明,2007年中考,这些学生数学平均分140分(满分150分),最低126分。
  不但什么年龄学生学什么有规律,学生在什么年龄怎么学,也有规律。同样学习语言,儿童与成人在学法上完全不同。儿童学语言是从听、说开始的,小孩一定是从叫“爸爸”、“妈妈”开始,而不是从读、写开始的,更不是从语法开始学习。成人学外语就不同,完全可能从音标、字母、词、句到篇。一年级学生学习外语,可以尝试不书写,不学音标,更不讲语法。完全可以注重听、说,创设情境,配以大量的肢体语言。二、三年级开始逐步出现书写、音标等。有关实践也表明,小学外语成了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可以说,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是对人的研究、对人发展的研究。脱离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必然陷入误区。不分青红皂白,拼命地让学生早学、多学,并不符合教育规律。应该坚持遵循教育规律的“减负”,让孩子们真正健康快乐成长。这一点应当成为共识。(张人利)

上一篇:g?aNQgYe^1p^??àNHNy??k?_ N6rík?vj?4O
下一篇:新生报到家长包办NR 学校挂横幅“请家长放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