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不敢盖,群众等不起:“万能章”之惑
“处男证明”“同居证明”“生活困难证明”“无业证明”……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减轻社区负担,但一枚小小的社区公章,仍然让社区不堪重负,不盖公章吃苦头、盖了公章吃官司的案例在各地屡见不鲜。社区“万能章”,何时真减负?
章之“祸”
2016年6月,四川成都锦江区某社区居民找到居委会,申请开具“无业证明”,理由是刷信用卡欠了银行上万元滞纳金,银行称如果能找社区开出无业证明,就可以减免滞纳金。
“只知道他在社区居住,现在就业状况这么复杂,我们根本搞不清楚,万一开错了,说不定还会惹上官司。”负责办理盖章事项的社区工作人员说,尽管申请人反复强调,盖这个章是银行的主意,但他最终还是拒绝了对方的请求。
近年来,各地社区因为贸然开出公章惹“祸”上身的事情不少。吃了无数“堑”的社区干部长了记性。有社区干部开玩笑说:“开个证明就像是警察在破案。”但是前来盖章的群众不能接受这样漫长的等待。
成都武侯区培立社工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友蓉至今记得,有一次一位老人来到黉门街社区,希望给刚考上大学的儿子开一个居住地证明,但他们家只是户口在社区,实际居住在其他地方。对这一请求,社区表示需要一些时间了解实际情况。老人等了两个多小时还没结果就发怒了,拍桌子吼道:“不就是盖个章嘛,哪有那么麻烦!”
社区不敢盖,群众等不起,这对干群关系和基层治理是一种累积性伤害。在金牛区西北街社区52号院,原本居民说好一起筹钱疏通下水道,结果有一户不出钱。社区党委书记陈勇前去调解,得到的回复是“上次你不给我盖章,这次别想我给你钱” 。
章之“惑”
半月谈记者在成都采访发现,目前一些社区仍有超过50项公章“非盖不可”,主要提供给公证处、银行等单位,同时也有大量证明需提供给民政、卫计等职能部门。
2016年6月13日,一位中年男子来到金牛区西北街社区,从皮包里掏出厚厚一叠资料,包括爷爷和父亲的死亡证明、爷爷墓碑的照片、父亲墓地安放证明等6份材料。
“他想要社区给他开一份证明,证明他爷爷、爸爸都去世了。”陈勇说,“我当时很心酸,难道‘死亡证明’不足以证明‘死亡’吗?”在西北街社区,每月几乎都有10来个人想在社区开具类似证明,其中以亲属关系证明居多,约占40%。
2015年成都市曾出台规定,凡是公安、民政、房管、教育、卫生等政府部门制发的有效证照能够证明申请人身份、亲属关系、婚姻状况、不动产权属等相关信息的,一律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供其他单位证明材料。各区县也相继出台社区证明盖章事项“准入清单”。
实际操作中,社区公章有时候仍然“非盖不可”。金牛区金琴南路社区党委书记白刚毅介绍,不少群众拿着结婚证、户口簿、死亡证明等证件,让社区证明夫妻、子女关系或者死亡。“因为公证处、银行只认社区公章,不认证件。”白刚毅说。
章之“豁”
基层治理专家和社区干部认为,消除社区“万能章”,关键在厘清社区权力边界,清理各行业涉社区证明事项,依法依规管住公章用途,加快培育社会力量,优化基层治理结构,标本兼治。
对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且社区有能力提供证明的,方可使用社区印章。为严格社区印章管理使用,相关部门曾出台文件,要求以地级市为单位制定社区印章使用范围清单,各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职责范围内的证明核实事项不得要求社区盖章。
专家建议,可以进一步利用技术打破政府部门、行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公民及法人基本数据信息的跨部门、跨区域共享互认,这样群众也就免去反复开具各种证明的麻烦。
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羚指出,社区公章折射的其实是基层治理创新的大课题。如今,仅靠社区自治组织,已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根治“万能章”需加快培育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密切对接下沉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事项。(半月谈记者 叶含勇 许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