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月13日电 (记者 施佳秀 实习生 杨韵仪)扎骨架、糊绢布、绘图案……在浙江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以下简称“杭州工美馆”)的大师工作室里,74岁的杭州“风筝王”程迪申正在制作一只中华龙风筝的龙头,他站在工作台前,微微佝偻着背,将一根根宽窄厚薄一致的纤细竹条扎出龙头的轮廓,再在竹条上均匀地抹上胶水,覆上一块薄薄的绢布,不断调整细节和形状。蝴蝶、老虎、沙燕……在他身后的墙上挂着各种类型的风筝,这些均由他一人独自完成。
程迪申做风筝做了几十年,最擅长做龙,其次是虎,曾经他做了一条200米长的巨龙,足足需要20多人才放上天。
2011年,程迪申入驻杭州工美馆的大师工作室,在展示风筝制作工艺的同时,也希望能够招收到徒弟,然而,几年过去了,他一个徒弟都没收到。
“市场小,耗时久,价格低。”程迪申说,目前他在做的中华龙风筝,每天花费8小时,需要制作一个月,不刨去材料成本,售价5000元人民币左右。
“如果把风筝当成一门生意,大家可能觉得没必要来我这学,直接进货就可以;如果真正沉下心扎进去学,又靠什么吃饭呢?”程迪申叹息道。
杭州工美馆的大师工作室,目前有19项入驻工艺,除了活态展示传统手工艺,有兴趣的人还可以现场向大师们拜师学艺。
几年来,大师工作室取得了一定成效,活态展示的效果非常好,程迪申说,周末会有许多感兴趣的孩子来学习制作风筝、剪纸、陶艺等,让更多人了解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然而,在这里,收徒传承的难题仍然存在。
程迪申工作室隔壁展示和制作的是以“四川泸州分水油纸伞”为代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技艺项目。分水油纸伞第七代传承人之一的张大妹介绍,除了家庭成员的传承和帮助,现在几乎没人愿意再花功夫学习。
正是意识到工艺传承的重要性,2012年,杭州工美馆作为杭州首批“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十大传承基地之一,启动了“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活动,萧山花边、机绣、陶瓷、手绣、铜雕的五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在全国范围内通过专业考试面试,招收了24名徒弟。
倪砚倩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杭州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文瑛通过该活动招收的五位徒弟之一。
“学机绣要求高,不仅要懂诗书印画,还要有耐心。”倪砚倩坦言,她的收入并不高,靠着政府补贴不至于担心温饱问题,她是凭着对机绣的兴趣,才一直坚持着。
在许多大师们看来,手工艺的传承需要自身沉下心来,发挥工匠精神,将事情做精做细,但是,其传承问题不能只靠个人,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吃饭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从事国家级非遗西湖绸伞制作30余年的张金华说,目前,手工制作的西湖绸伞销路窄,正是因为杭州知名制伞企业的资金支持,她才收到了徒弟,因此她希望外部能够给予支持,让手工艺人没有后顾之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