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三千五百名现役军人,但瑞士的军力不容小觑
瑞士位于欧洲中南部,面积不足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20万人,与德、法、意、奥等国家接壤,属多山内陆型国家。境内平均海拔1350米,有着“欧洲屋脊”的美称,同时瑞士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欧洲的南北要冲,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
瑞士《联邦宪法》规定,联邦委员会是国防最高决策机构,国家元首是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瑞士武装力量由民兵现役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和准军事部队三部分组成,现役部队分为陆军、空军两个军种。总参谋部是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平时,联邦委员会通过总参谋部和联邦国防民防体育部对全国武装力量实施领导;战时,由联邦委员会提名,经联邦议会核准任命一名上将为总司令,统一指挥全军作战。
历史上,与其他欧洲国家一样,瑞士也是在战乱与杀戮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国家。自公元前70年开始,瑞士先后遭受日耳曼人、罗马帝国和法兰克王国的统治,长期的战乱使瑞士人意识到,面对复杂的周边环境,在对外关系上只有睦邻友好,保持中立,才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
基于以上考虑,瑞士提出了“和平时期避免战争危险、不卷入争端、不结盟、不参加任何形式的军事安全体系,以自身军事力量保卫国家的政策”。并在1815年颁布了第一部国家宪法,将“全民皆兵”“武装中立”正式确立为基本国防政策。这使其在之后欧洲列强的争霸中能够独善其身,免遭两次世界大战的涂炭,从而赢得了200多年的和平发展期,该政策一直延续至今。
1971年,瑞士从自身实力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出发,制定了“总体防御”的军事战略,并将其形象地称为“刺猬战略”。他们认为刺猬不会主动进攻,但遭到侵犯时,可以凭借长满刺的特性免受伤害。瑞士虽然保持中立,但和平是要建立在随时准备打仗基础之上的,为确保自身安全,瑞士也必须要拥有像刺猬一样威慑对手的能力,通过“全民皆兵”的方法,建立和保持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为适应“全民皆兵”的要求,瑞士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通过改良兵役制度、实施全民国防教育、对役龄公民进行军事培训、加强民防建设等方法,将军人服役、训练与动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瑞士全国平时虽然只保留3500名职业军人,但战时可在48个小时内动员35万以上受过正规训练的民兵参与作战。
瑞士现行的兵役制度是普遍兵役制。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兵役制度规定,凡年满20周岁的男性公民,包括加入瑞士籍的外国男子,无一例外必须服兵役,女性公民可志愿选择是否服兵役。同时,对违犯制度者的惩罚也非常严厉,逃避兵役者每年都会被征收很高的国防税,情节严重者,甚至会被判刑坐牢。
在瑞士,公民新兵入伍第一年,需要在所属的军兵种学校中,接受为期15周的军事训练,主要学习武器操作、通信、装甲、战场救护等专业技能。而后定期要到部队或院校参加复训,直到50岁。每名瑞士男子一生服兵役的时间平均为300天。这些军人退出现役后,可保留军队中的职务,并自动转为预备役。这种“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为国家节约大量军费开支,公民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以最佳的方式为国防服务。
为提升“全民皆兵”的能力,增强国防意识,瑞士还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推行全民国防教育。瑞士人认为,瑞士能够享受200多年的和平宁静生活,并非上帝的恩赐而是瑞士人自己争取来的,是与瑞士人融入血液的国防意识密不可分的。瑞士政府也认为,培养公民的国防意识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要发动各阶层、各部门的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国防教育活动。
为此,瑞士联邦和各州政府依托新闻媒体,积极向全民介绍国家安全形势、国防战略、防务政策,以及就此展开的议会辩论等情况,使全社会都了解和关心国家的防务问题。同时,还注重依托学校对12~19岁的青少年进行服兵役前的教育,让他们学习国防和军事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卫国家的责任感,为入伍打下坚实基础。
瑞士的军事机关、政府机构也经常组织活动,扩大国防教育的影响力和国防知识的普及面。如瑞士空军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公众开放日,邀请当地群众参观飞行表演;驻军也在各大城市举行师、团规模的阅兵式;瑞士每年还要举行3~5次全国性的军事越野赛和武装马拉松赛。通过开展趣味性的军事活动,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提升国防教育的影响力。
此外,瑞士还十分重视民防力量建设。瑞士《民防法》中强调:“民防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带枪的国防’。”把民防制度作为“全民皆兵”制度的有效补充,并将民防部队与其他国防力量置于同等地位。为此,瑞士在市、镇一级都编制有民防部队,在全联邦共建立了63个民防训练中心,主要承担轮训民防骨干以及开展民防教育等任务。
瑞士的民防设施也十分完善。据媒体报道,瑞士每名公民平均有近1平方米的地下掩体,一旦战争爆发,瑞士能将所有公民迅速转移到地下。有人称,世上除了有个看得见的瑞士,还有一个深藏在地下的瑞士,并将其比喻成一块“被挖空的奶酪”。这些民防设施有着严格的技术和质量标准,建有众多生活设施,可用于战时指挥,防止敌人空中打击,保障民众一定时间内的生活需要。
(作者张玥 单位: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