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16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赢了官司,法院的判决和裁定却执行不了,被执行人隐匿转移财产,逃避规避执行,外界干扰执行,财产处置变现困难等客观因素,导致法院“执行难”困境难以改变,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
切实解决执行难,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去年3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上庄严承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去年以来,全国各级法院迅速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各项部署,加大执行工作力度,为实现这个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国法院共限制615万人次购买机票、222万人购买动车、高铁票,联合惩戒已显成效。
如今距离目标还有一年多的时间,昨天(15日),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法院执行工作进行部署,多措并举,坚决打赢这场硬仗。
举措1:健全联合惩戒体系,破解规避执行问题。
2017年1月17日,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一名戴着帽子、围巾、蓄着胡须的男子被安检拦下。办案民警说,安检员为了核对清楚他的面貌特征,要求他把帽子、头发、围巾都整理好,还是核实不了,就叫自己的同事过来核对,还是有问题的。
面对民警的询问,男子承认,是用朋友的身份证买的机票,“他是我们公司的股东。”
原来,这名男子上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用自己的身份证无法买到飞机票,才想出借用他人身份证买票的主意,为使自己更像身份证上的朋友,他蓄起胡子,乔装打扮。
民警表示,登录最高人民法院官网,有“被执行人信息查询”的网页,输入他的名字,进行查询,发现有5个记录,是被最高人民法院列为失信人员,也就是俗称的“老赖”。
联合惩戒,顶层设计,中办、国办印发的《意见》部署了11类100多项惩戒措施,涉及担任公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出行、旅游、投资、消费等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说,联合惩戒体系的健全,使得规避执行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构建了‘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联合惩戒大格局,有效破解规避执行难题。各级法院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673.4万例,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已经成为国家征信体系的重要基础性信息。”
举措2:推进信息化建设,执行工作模式实现重大变革。
最高法“向执行难全面宣战”大型网络直播互动活动去年10月启动以来,已经进行了4场,直播过程中,公众可以看到,法院的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威力无穷,已与3400多家银行,以及公安部、交通部、工商总局、人民银行等单位实现联网,以前最困扰法院执行工作的查人找物难问题基本解决了。
周强指出,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基本实现对主要财产形式 “一网打尽”,被执行人在全国范围内的存款、车辆、工商登记、证券等13类16项信息均实现在线查询,执行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目前,全国所有的3520家法院都能使用该系统进行查控。截至目前,全国法院利用网络查控系统共查询案件975万件、冻结752亿元,查询到车辆1427万辆、证券133亿股、渔船和船舶12.6万艘、互联网银行存款2.37亿元。
同时,法院大力推行网络司法拍卖,确立网络拍卖优先原则,形成新的财产变现模式。
周强表示,既加快财产处置效率,又斩断拍卖中暗箱操作利益链条,浙江、江苏法院网络拍卖工作运行4年多来,实现违法违纪“零投诉”,网拍成交率、溢价率成倍增长,流拍率、降价率和拍卖成本明显下降。
举措3:执行全程留痕,重点查处不规范执行。
2016年,全国法院开展执行案款清理工作,共清理案件48万件,案款1292亿元,基本甩掉了案款长期积压的历史包袱,使“案款管理混乱”成为历史。目前,全国四级法院统一办案管理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执行管理模式的历史性转变,为执行监督装上了“千里眼”和“显微镜”,将执行权关进了“数据铁笼”。
最高法要求确保数据真实可靠、流程节点有效应用、四级法院有效利用统一办案平台进行立体、多维的监控和纠错、需要向当事人公开的节点及时推送。
周强介绍,对片面追求结案率、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情况绝不姑息。对穷尽手段仍不能执结的案件,将建立专门模块进行管理。
最高法即将下发各级法院执行装备配备标准,实现执行装备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于资金存在困难的贫困、边远地区,最高人民法院将研究申请中央财政给予一定经费支持。
需要强调的是,各级法院执法记录仪必须配备到位,与指挥中心联通,做到全程留痕,切实规范执行行为,同时为执行人员的正当执行行为提供有力保障。
周强还表示,在今年的“明镜”行动中,将重点整治消极执行、滥执行、乱执行等不规范执行行为,以及执行中吃拿卡要、冷横硬推等现象,促进执行工作作风根本转变,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执行工作的新变化、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