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蔡华伟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重任。研究生教育改革能否拥抱社会需求,走在教改前列,既关乎教育事业本身的成败,也关乎中国经济升级版能否成功打造。
研究生告别免费教育应如何看?培养结构的调整意味着什么?未来改革怎么走?这些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收费本身,不是关注点
贵在促进体制完善,实现过程公平,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9月已至,新的学期开始了。开学前两天,华北电力大学研一新生叶琪就来到了学校。除了托运的行李,随身的证件,今年叶琪还多了特殊的一页——研究生交费说明。和叶琪一样,从今年秋季学期起,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都要交学费了。
研究生告别免费教育的变化,缘于《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的规定。2013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下发的这个意见规定: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按照“新生新办法、老生老办法”的原则,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也明确,取消国家计划和自筹经费“双轨制”。
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考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不属于义务教育,从理论上来说,收费是正常的事情”,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赵冬梅教授告诉记者。“选择研究生教育是为了自身竞争能力的提升,进行收费是合理的。”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曙光教授指出,“取消双轨制有利于摆脱原来计划经济的惯性,适应市场经济的趋势;其次,也有利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让学校教学跟得上形势。”
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敬波看来,实行研究生收费还有一层重要意义:“过去研究生是否交学费是‘一考定三年’,实现的是‘入口公平’。实行研究生收费制度后,完善配套的奖助政策体系,更强调学生学业导向,形成竞争性激励,实现‘过程公平’,更有利于国家资源的合理分配。”
赵冬梅指出,研究生教育收费本身,并不是核心和关注点,关键在于能否建立配套的奖助政策体系。今年新入学的研究生对这种说法最有发言权。叶琪告诉记者:“研究生收费并不是自己是否选择读研的决定因素,最重要的是对自己进行‘投资’,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我们学校相应的奖助学金也有了调整,整体看来是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失利准备再战的小何,更是用玩笑式的语言——“收费不考研不是真爱”支持着叶琪的说法。华北电力大学的另一位研一的新生霍箭告诉记者,“我报考前也考虑过学费的因素,但我发现按现在的奖助学金政策,即使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学生,也是有保障的。”
“学校赶上了好时候”
专业学位不矮化,与社会转型同频共振
与研究生收费同样引人关注的是培养类型结构的变化。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要努力实现研究生教育的类型结构转变,从以学术学位为主切实转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实现培养模式转变,从注重知识学习切实转变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
“在研究生教育的类型结构调整中,学校赶上了好时候。”赵冬梅告诉记者,“作为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来说,我校从中是受益的,能发挥作用且有发展机会。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专业型研究生,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增强行业影响力。另一方面,招收专业型硕士有利于培养面向行业需求的专门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突显职业导向,有较强的就业牵引力,我校作为行业特色型院校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赶上好时候”,表达出的是高等教育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发展规律和建设经验。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有更为明显的社会属性。高等教育的升级版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基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也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是最核心的动力,人才是最核心的资源。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科研的支撑,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和战略任务。在经济转型期,研究生教育对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资源供给是否充分?
王敬波认为,全国法学专业研究生的就业率并不理想,但是,我国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中法学人才并不过剩,大有空间。造成这种失衡状态的原因在于没有实现理论知识素养训练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法治中国的构建,要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理念,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其次还要有实践能力,能分析、解决问题;再次,还要有立足国情的态度和国际视野。”李曙光指出。
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这一转变正是适应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需求的给力体现。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只是类型的区分,培养模式的侧重点不同,并没有高低之分: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学校不能矮化专业型研究生”,赵冬梅强调,“在专业型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注重职业对接,形成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理论、实践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产出,最终形成企业、学校、学生共赢的局面。”
更加完善,值得期待
加强顶层设计,还要有国际大视野
“我是专业硕士,学校对我们有专门实习安排,能提前介入工作,求职更有底气。”将要找工作的华北电力大学学生王昊天自信满满。
个体自信的背后,是教育事业的支撑,是教育制度的自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上世纪末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11年,全国在读研究生总数164.6万人,位居世界前列,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但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到2020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研究生教育改革已经在路上,但如何才能当好教改排头兵?
改革不是一刀切。“研究生实行全部收费,但不代表收费标准都一样,根据培养成本的不同,差别区分是必要的。”李曙光指出。同样,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类型结构的调整也要立足实际,根据专业学科的不同特点进行调整。
顶层设计释放改革红利。顶层设计,看的是全局,发挥的是制度力量。教育是社会的子系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研究生教育改革,关乎整个教育体系,更关乎社会的转型升级。赵冬梅提出:“不断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才能使目标越来越清晰。”
研究生教育还要有大视野。在李曙光看来:“研究生教育改革,不仅要立足国情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且要站在世界的高度,符合国际发展大势,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上一篇:海口部分学校隐患:没装校门 不明身份者随意出入
下一篇:人生没有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