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万象 > 内容

高中老师谈对早恋原则:辣手摧花g}Y N?? N??fU
发布时间:2017/2/20 23:16:36   作者:佚名   点击:

  一个高中生的校园恋爱观

  中学生早恋之我见

  褚怡宁

  3年前,还是初中生的我,30%的宝贵青春都用来等公交车了,而公交车站又正好是周边初中或高中情侣们爱腻猖獗的场所。当时的我丝毫没有羡慕的因素在里面,只是单纯地鄙夷那种所谓“非主流”“幼稚”的行为。

  才3年,我成为13岁的我最讨厌的人之一了,从“主流”到“非主流”。

  着手以下的文字,也许只是想让这一巨变被解析得看上去合情合理些罢了。

  早恋为什么越来越普遍?

  说实在的,小学和初中的作业真的没有多到让学生没有时间嗨皮,但是那些隐晦的指示(例如:预习、复习、整理)却让家长们浮想联翩,那几个字足以激发他们所有暗藏着的想象力,造成山无棱天地合般崩塌似的惨状,且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我身边那些单亲家庭的闺蜜、有不和睦家庭氛围的哥们儿而言,待在家就跟熬苦粥一样度日如年。而且,至少从我初中到高中的这段时间,身边谈恋爱的男女生基本不是来自单亲家庭就是离异重组家庭,这样说虽然有点绝对化,但真的属于很典型的早恋背景。

  在这些因素的刺激影响下,早恋真的很说得通:有个人可以互相照顾关心,有个人可以成为你内心的避风港。而真正将这种感觉进化升温成恋爱的“幕后黑手”,则要归属于大众媒体了。

  以湖南、安徽等卫视为先锋的电视媒体先发制人——台湾清新偶像剧,大陆壮观苦情剧,都是催化剂。那时候的我,乐此不疲:不在乎10多分钟的广告,只为了能做一下午充斥着集千万宠溺于一身的幸福感的梦。不仅是我,身边女孩们的寒暑假都是这样,在美好的罗曼蒂克的梦中混混沌沌一路走来。

  因此,将梦境的理想化模式带入现实中是情不自禁的、不可避免的。于是,我们开始期待着这些情节能在学校静静滋长;期待着那种并不平凡的的爱情故事降临在自己的身上。

  总而言之,青少年对于恋爱的需求大多数就是这么开始的,吸引、需求并互相满足着,培养了一定的心理模式。

  从物质需求心理上来说,当进入高中,学生就更加脱离了家庭,开启了独立的生存模式。在校的时间很漫长,从白昼到黑夜的奋斗,这种时候,友情往往不够支撑着一个高中生。

  打个比方,当你中午请朋友帮你买饭时,可能会被忘记,多半都是没有保障没有义务的期待。而此刻若是多个男/女朋友,不用开口他/她就会帮你带,给你满满的幸福感。虽说在高中,恋爱的物质需求没有那么大,但我们需要的也许仅仅就是一盒午餐,仅仅就是一句没考好时的安慰和一个拥抱,仅仅就是耐心地跟你讲解一道题目,陪你等你直到被晚自习老师催促着离开。

  当然,客观来说,爱情带来的负面价值观也是不容忽视的。

  简单来说,当身边的人都开始谈起恋爱,你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孤独失落感。很多学生此时很容易在没有肯定互相感情的时候,茫然地确立恋爱关系,而这种恋爱易变质为“SHOW”,以此来满足一种被羡慕的心态。这种心态被长久满足之后,更易于导致自我独立人格的损失,即一个人无法独立面对公开的负面表现。

  除此之外,另一种恋爱观的扭曲也是十分可怕的社会现状,青少年开始用追求者的数目来作为炫耀和自信的资本。这种观念让青少年失去了自我肯定的能力,他们依赖于异性来获得自我肯定。而外界的因素总是不稳定的,一旦改变,这部分人的自我价值便会被自己忽视甚至否定。

  再者,这种观念还让很多真挚的感情表达被利用为自我填充的原材料,而不被尊重。

  爱情是一种怪事,但前提是:它是爱情。对于青少年来说,美好的爱情存在着,纯洁着,尽管会夹杂着电视剧的套路、自我的需求和物质的满足,但是这并不代表这种年少的懵懂就不是爱情。年少的我们在某些方面是需要这种所谓的“早恋”经历,陪伴着我们奋斗,激励着我们成长。

  客观地看待早恋,所有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关键在于青少年要认真地去对待每一份感情的付出和收获。而那些出于其他目的的,并没有错,因为你情我愿,没有利用,然而那种感情还是不要被称作“早恋”是好,因为纯粹的自我需求和满足心理,只是年龄、环境和观念影响的成果。

  好在年轻却有经验的老师似乎是明白的,老师告诉我她对此的原则是“一是不妨碍学习,二是听家长意见,辣手摧花最好不要不要啦”。

上一篇:消防员火场中抢出5000元残币 银行帮老人兑换4800元
下一篇:四川今年新增1000万亩森林如何实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