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公众号的喜与忧
本报记者 王天益
2016年年底,大雪节气刚过,古城南京,依旧暖阳高挂。
虽是周末,南京政治学院学术报告厅却座无虚席。全军数十位微信公众号运营者和军地新闻传播领域专家学者聚集于此,共话军事新媒体建设。
一个多月前,距此200多公里的乌镇举办了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有人因此作比:这是一场中国军队的互联网大会。
比方打得不一定妥当。不过,对已通过智能手机“触网”的座座军营来说,这些动辄拥有数万“粉丝”拥趸的自媒体发出的声音,必将在通向未来的道路上,留下一串串意味深长的回响。
今天,我们对话军营网络“大V”,聆听——
“推开一扇门,打开一个火热的新世界”
军事类公众号超过700个,陆军一半的集团军和其他军种多个军以上单位均开设有微信公众号
太阳未升起,灯还关着,漆黑的房间里,手机屏幕伴着震动声突然点亮,送来新的一天的第一道光。
此刻,是凌晨5点半。虽是在外出差,空降兵某部的张祥锋仍然准时起床了。作为“我们的天空”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每天早晨6点整分秒不差推送内容,已成为他与公众号订阅者的默契约定。
一天天下来,这个习惯张祥锋坚持了近两年,公众号的“粉丝”也从最初的几百、几千,涨到了2016年底的10万多。
“2016年年初定下的目标,是到年底能有5万个就够了!” 介绍运营情况时,张祥锋脸上笑容荡开。公众号的火热发展,令他志得意满。
在众多军营公众号中,“我们的天空”只是其中之一。新媒体第三方评估平台清博大数据的统计显示,目前,军事类微信公众号已超过700个。记者调查发现,陆军一半的集团军都通过官方或非官方的方式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海军、空军等军种部队也有不少军以上单位开设公众号。利用微信公众号搜索功能不难发现,帐号认证主体为武警、军队医院、军校、人武部等机构的公众号更多。
今日中国,微信公众号已越来越深地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资讯、学习、打车、订餐、排号、缴费……随处可见的一个个“求关注”的二维码,似乎都在印证着微信公众平台网页上的广告语:“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腾讯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微信用户已达8亿,微信公众号已超过2000万个;此前,企鹅智酷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近八成的微信用户都关注了微信公众号。
对于公众号,向互联网打开了“闸门”的军营同样难以“拒绝”。媒体用它来促进媒介融合,机关用它来发布权威信息,部队用它开展思想教育,院校用它来宣传招生,医院用它来引导就诊,有官兵也穿上“马甲”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声音……
在2000多万个微信公众号中,军营公众号无论是帐号数量还是内容发布量都不算多,但上升势头明显。这一趋势,与国民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关注密切相关。对中国军人、军人背后的家庭以及社会军迷来说,军营公众号已经融入很多人的生活。
运营“人民武警”公众号的魏国荣透露,目前这个帐号的“粉丝”数已超过70万,在推送的内容中,将近三分之一的头条阅读量都是“10万+”。
2016年9月,“我们的天空”公众号推送了一则《中国空降兵》宣传短片,没过多久,全网点击量便超过了300万。“只是半路出家,没搞过宣传”的张祥锋谈起那时的感受:“就好像推开一扇门,便打开了一个火热的新世界。”
这份火热,参会的公众号运营者,每个人都可以讲出一两个事例佐证。而且,相对当今中国的自媒体蓬勃发展,军营公众号还只是刚刚起步。
“未来已来,何须等待!”会议交流中,一位运营者热情洋溢地展望军营公众号的前景。
“架起一座多向立交桥,联通了多条路”
对于军营里这些“拇指一代”来说,公众号不只是传统媒体那样的第三方观察者,还意味着陪伴和成长
“你看,这是位学员的母亲,她的孩子在理院11营……”
“印象空工大”公众号的主编张涛讲述运营故事的方式很特别:打开手机,从一条条留言讲起。
“互动,是新媒体的核心价值。”瘦削的张涛讲起话来条分缕析、很是认真:你不知道,当军营向互联网敞开怀抱,各种互动的需求有多强烈!
2016年9月,新生入学后,为让家长更好地了解新生在学校的情况,办公众号之余,张涛建了个微信群为家长答疑解惑。但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各种问题铺天盖地,有些渴望了解孩子近况的家长近乎“疯狂”。
此后,张涛更加注重通过公众号平台与“粉丝”互动了。“这是一种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特殊沟通,就像架起一座多向的立交桥,能联通多条道路。”
“印象空工大”的订阅者并不多,也就2万多个,但每天推送的文章阅读量都近万。这种接近50%的高“打开率”,大都是学员的亲属贡献的。
很多军营公众号运营者在对用户群体进行分析后都得出一个结论:关注公众号的人,很大一部分是军属,公众号已成为部队官兵与关注这支部队的亲人之间的桥梁。
在“我们的天空”公众号上,有个战士的爷爷留言说,自己年纪大了,以前压根儿不会用智能手机,为了解孩子在部队的情况,专门学会了用手机、上微信。
“他几乎每天都会在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后留言。”张祥锋说,他们会第一时间把家人的留言筛选出来让官兵看到,“寥寥几十字,有时比一堂教育课都管用”。
官兵,无疑是军营公众号聚焦的主体。创办“一号哨位”公众号的退伍战士周晓辉认为,对于军营里这些“拇指一代”来说,公众号不只是传统媒体那样的第三方观察者,还意味着陪伴和成长。
目前,各军营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维护人员都较少,每天发布的内容大都是基层官兵和学员自己采集、投稿、编发的。这种“用户生产内容”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官兵参与军营话题设置的积极性,而且为官兵成长成才提供了多彩舞台。
张祥锋透露,“我们的天空”公众号至今已发布了200多部视频短片,都是官兵自己创作的;95后的战士龙绍洁创作了很多歌曲,一首《军人的抉择》火爆网络。“公众号不仅自身红了,还培育了很多的军营网红”。
这些“接地气”的内容,也无时无刻不在通过朋友圈转发、点赞等新方式,表达、塑造着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的形象。
去年7月抗洪救灾期间,“人民前线”公众号集纳从抗洪一线发回的图片,推送了文章《洪水中,这些抗洪勇士的“专属表情”有没有震撼到你?》,78万的阅读量激发出了“满屏正能量”。
“公众号已构建起各部队投身涉军舆论战场的快速通路”。负责“人民前线”公众号运营的陆雄飞介绍说,2015年,“人民前线”一上线,就发起了一场批驳质疑邱少云等英雄行为不符合“生理学”的舆论战。
这场由多个军营公众号担任主攻的战役,在南京政治学院发布的《中国军事舆情年度报告·2015》一书中,列在“舆情案例分析与专题报告”章节第一条。
运营“国防部发布”公众号的万彬华也分享了一个案例:2016年12月6日,某网站上出现了一条“中国导弹击落缅甸军机”的假新闻,当晚11点多,“国防部发布”便推送了辟谣信息。有网友“拜服”:你们辟谣,至少要等谣言飞一会儿再说吧!
“为什么谣言还未滋生便被消除?公众号架起新桥梁、打通新路径的意义可见一斑。”关注涉军微信公众号的国防科大人文与社科学院教授马永富说,“这些影响和变化是不能用米秒环来衡量的”。
“靠这份情怀还能走多远,我不知道”
更多的阻力还是源自公众号这一新生事物与军营一些固有观念和思维的冲突,以及顶层设计、机制保障等缺失
“这个号是历经劫难存活下来的。”联系到采访对象陈海锋,添加上微信,他先是分享给记者一张“海锋锐评”公众号的名片,紧接着便跟上这么一句话。
“海锋锐评”是以个人名义开办的军营公众号。陈海锋坦诚相告:办这个号,因为发表批驳网上售卖军品的言论,被淘宝上的卖家翻出电话号码追着叫骂过;因为文章风格大胆,让领导“紧张”过;还因为种种原因,一度穿上“马甲”,变成了“海峰锐评”……
后来,他还是将山峰的“峰”改成了刀锋的“锋”。“激浊扬清嘛,怎么能没点词锋!”30岁的陈海锋斜着眼抿嘴一笑,透出超越年龄的成熟。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有人说我们好,就有人骂我们。公众号内容一旦推送便覆水难收,出纰漏被人‘找茬’或恶意炒作,都会让你‘压力山大’。”
相对这些,运营“印象空工大”的张涛说,更多的阻力其实还是源自公众号这一新生事物与军营一些固有观念和思维的冲突。
对此,张涛与同在部队工作的双胞胎哥哥有过一次争辩。在微信朋友圈里,哥哥直言不讳:“印象空工大”作为军校公众号,“活泼有余,严肃不足,迎合有余,引领不足,品位有余,内涵不足……”
张涛也针锋相对:“亲爱的粉丝朋友……不能用传统的视角来运营新媒体,不研究受众心理,一味追求深度厚度,最后会让军队把新媒体这块阵地丢掉的……”
采访中,有公众号运营者谈到,最害怕的便是有领导交代“命题作业”,“把单位的黑板报贴到公众号上”。
“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至上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关注用户需求,二是先有了用户数量才有一切可能,违背这些规律按主观意愿强行‘插播’,用户会用无情的点击量投票。”一位公众号运营者说。
不过,很多公众号运营者承认,当前军营公众号确实存在偏娱乐化的问题。“大家积累了一定用户后,是该思考如何反映中心工作了。”张涛说。
来参加研讨会前,陆雄飞正在筹划“人民前线”公众号的一个组稿会,主题是报道实战化训练。曾任《人民前线报》编辑的他说,相对报纸组稿,新媒体“做个稿子并不难,但要受大家欢迎,很难”。
公众号之间内容同质化严重,是陆雄飞加强策划、创新转型的另一个原因。据他介绍,仅在东部战区,就有4个“战区层级”的公众号在运营。
此外,由于缺乏明确的审批管理规定,各部队还有不少自行开设的公众号在以“黑户”运行。
南京政治学院科研部部长陈飞在总结军营公众号现状时,归纳了“三个不够”:统筹管理不够,各自为战;自身建设不够,同质化高;作用发挥不够,没形成合力。
不少公众号运营者在发言中都呼吁,应加强军营自媒体顶层设计、科学布局、体系配套。从参会的公众号来看,除了几家媒体公众号,其余的团队几乎都是临时拼凑、自发组织——
张祥锋的本职是维护单位政工网,做公众号只是额外“兼职”;张涛的团队以学员轮岗为主;韩申国创办的“中原国防”公众号,团队3个人抽调自3个单位……
面对互联网强大的“粉丝经济”,一些运营者坦言,也曾在公众号上开过广告和“打赏”,所得收入用来支付稿费、上网费等办号开支。不过,“后来感觉做法与军人身份不符,还是关掉了”。
“其实,大家都是抱着一种热爱和情怀在办号,但是,光靠这份情怀还能走多远,我不知道……”一名军营公众号运营者忧心忡忡地说。
上一篇:中国维和部队被赞精英中的精英 任务区几乎每天有袭击
下一篇:军报:NG???jm1\2???/n~n
Nbe?NQR 就会无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