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船是种怎样的体验——新华社记者随舰手记
战备巡逻、远洋训练、护航出访……随着中国海军执行的任务越来越多,走向深蓝的步伐迈得越来越远,海军官兵的远航生活被更多人关注。记者曾多次跟随海军舰艇出海参加多项任务,在海上航行时间近一年,这次,记者随南海舰队远海训练编队出海,再次体验海军官兵的远海生活。
说到出海,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晕船。的确,晕船是所有舰艇官兵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几乎每个舰艇官兵都有一串关于晕船的故事。
为什么会晕船?舰艇在海上航行时受浪涌影响,发生起伏、摇摆,导致人体某些器官发生反应,分泌出过量的唾液、胃液,产生恶心的感觉。
一般来说,浪越大、舰艇排水量越小,舰艇摇晃得越厉害。排水量为4000吨左右的护卫舰、6000吨左右的驱逐舰,面对两三米高的浪基本不会有反应。如果超过3米,舰艇就会出现摇晃,且浪越大,摇晃越剧烈。顺着浪航行,舰艇摇晃会有规律,稍显温柔;若是顶浪或横浪航行,舰艇的摇晃就厉害了。
舰艇的摇晃分为横摇、纵摇。横摇即为左右摇摆,纵摇是前后摇摆。若遇到大风浪,舰艇则会横向、纵向同时摇晃,甚至是抖动。航行中,横摇在10°左右是家常便饭,而纵摇一般会控制在3°以内。现在的新型舰艇基本都配备了减摇鳍,能有效地减少舰艇的摇晃。
欧洲的比斯开湾是有名的大风浪区。记者2015年9月随海军152舰艇编队航经比斯开湾时遇到了6米大浪,在驾驶室看到整个舰艏就像扎猛子一样,一头扎进浪里,然后再从浪里抬起头,连10多米高的驾驶室玻璃,都被溅得满是海水。从飞行甲板看去,舰艇就像一辆越野车,在波峰浪谷间上坡下坡。在浪谷时,海面比甲板还要高出两三米,在波峰时,舰艇被抬得离海面五六米高。
遇到这样的大浪,基本所有人都会有反应,只不过强烈与否,就跟抗晕船的能力相关了。相对于大浪,涌就更具“杀伤力”了——它看似很平缓,实际上波动周期很长,波峰很高,能量很大。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涌会突然作用在舰艇底部,瞬间把舰艇往上一顶,让人措手不及,在失重与超重之间来回反复。
晕船初期,官兵会出现头皮发麻、头昏的症状,接着是呼吸难受、冒冷汗,然后开始反胃、恶心,最后出现呕吐。首先吐的是食物,食物吐完就吐水,如果连水都吐完了,就只能吐胆汁了。
在舰艇上,有一句顺口溜形容晕船的感受:一言不发,二目无神,三餐不进,四肢无力,五脏六腑,七上八下,久久(九九)不停,十分难受。
由于体质不同,有个别人天生不晕船,但大部分人只能随着出海经历的增加,提高抗晕船能力。
那么,该如何应对晕船呢?官兵们通过长期航行总结出了经验。
首先,平时一定要多锻炼,增强体质。其次,遇上风浪,要加强心理暗示,切不可主观上就被吓倒。第三,转移注意力。第四,保持空气清新,或转移到通风的地方。第五,一定要远离有异味的物品,譬如油烟、呕吐物等。第六,可以吃一些预防呕吐的食品,譬如姜、橄榄、柠檬、苏打饼干等,都可以帮助吸收胃液或者减少唾液的分泌。最后,如果实在晕得不行,只能躺着,因为让内脏左右摇动比上下颠簸好一些。晕船吐过之后要吃东西,不能让胃空着,否则反胃更难受。
“常在海上走,哪有不晕船。”海军官兵们常开玩笑,在大风浪中航行一次,酣畅淋漓地吐一回,也不失为一种难得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