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3月14日电(赵小燕 黄慧)自2000年从企业工程师转型成教师以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侯平智已主持或参与横向项目20余项,合同总额6000余万元,尤其在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改革及社会服务方面成果显著。然而,多年来,因为一条理由——论文数量不够,他一直以副高职称在原地踏步。
但现在,他已经被“破格”选拔为“社会服务与推广型教授”。而他的转“正”,并不是因为“论文发表多了”,而是学校改革完善职称评聘制度的结果。
“之前我们学校老师评职称是要同时满足十多条要求的,但是从2015年开始,我们学校就出台了第一批改革后的评聘方式,不再以科研和论文等作为硬性要求,还在此基础上还添加了破格选拔机制。”杭电一名老师告诉记者。
原来,自2014年省人力社保厅和教育厅出台规定,明确浙江高校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自主权下放,实行自定标准、自主评聘、自主发证。杭电就着手研究相关制度,改革评聘方式,对教授专业技术职务实行分类评审,分为教学研究并重型、科研为主型、教学为主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教学科研(国防军工)型。
此外,相比之前“论文一定要达到核心2篇以上”,“拿到重大专项科研”等严苛要求,杭电还探索出了对某方面特别优秀的老师给予破格选拔机制。
同样享受到改革红利的还有今年42岁的计算机学院教师刘春英,他是学校自主评聘后的首位教学为主型教授。10多年前,29岁的刘春英刚留校工作两年就执教成立不久的ACM竞赛集训队。这些年,他带的学生4次闯入有着“计算机领域奥林匹克竞赛”之称的ACM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创造了杭电ACM竞赛的无数个第一。
“在过去的评审中,有一部分教师承担了较多的教学任务,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兼顾好科研工作,由于未突出分类评聘,按照同一标准,这部分教师难以脱颖而出。”人事处副处长王海南说,像刘春英,他是以教学为主,我们对他的评聘依据主要参照教学质量、教材编写、教学成果、教改教研论文等与教学工作紧密相关的指标。
1977年出生的年轻讲师石小燕也刚刚通过评审晋升副教授,她是凭借着自己突出的业务成绩被破格提升的,比如:曾获浙江省第八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特等奖、全国高校(本科)微课教学比赛浙江省赛区一等奖、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浙江赛区一等奖……
今年和侯平智一道被评为社会服务与推广型研究员的还有丁强。他同样是从企业进入大学,任职以来,作为主要人员参加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实验室团队建设的工作达6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其中1项实现转让投产,至今创利税千万元,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他积极投身社会技术咨询和研发攻关工作,为合作企业获得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资质3项和1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教师的评价不再唯论文,而是倡导潜心教学,只要教师教得好,同样可以评上教授。”王海南说。
“我们希望引导那些有勤勉教学态度和过硬教学能力的教师更多地去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思考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人事处处长邵根富说,高校鼓励教师全面发展,但也要为某一方面有突出贡献、取得优秀成果的老师,提供专业技术职务上升的通道。
杭电职称改革传递出的“术业有专攻”,让许多教师坚定了往专业化方向发展的信心。但杭电方面表示,虽然在科研和论文上松了口子,但学校仍然确保整个评聘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并在职称评审中增加了对师德师风的考核,对违背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规范的教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不予评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