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战之王”从这里驶向战场
——走进我国唯一的坦克车辆总体研究所
本报记者 邹 菲 通讯员 刘艳超
坦克素有“陆战之王”之称,它集高机动性、强火力和防护于一身,从诞生之日起就站在武器装备发展的制高点,代表着一个国家陆战装备的技术水平。今年2月,由我国自主研制的VT-4主战坦克首次在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中亮相,成为常规地面车辆中的人气装备。有媒体称,它的亮相标志着我国最先进的外贸型主战坦克成功走向国际市场。
近年来,中国坦克一次次高光亮相,日趋完善的新结构、新材料和新技术,让我国坦克制造工业逐渐步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一切,我国唯一的坦克车辆总体研究所——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是全程的见证者。今天,记者就带您走进研究所,聆听军工人的心灵故事,探究我国“陆战之王”如何从这里驶向战场。
每一代坦克都在这里留下“蓝图”
爬纵坡、过壕沟、涉水池、蛇形机动……在去年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由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参与研制的VT-4主战坦克和VT-5轻型坦克,展现出高度的机动性和强大的越野能力。记者来到研究所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想近距离感受它们的魅力。
“两款外贸型坦克的很多技术都是移植于我国第三代坦克。”研究所总体技术部主任刘勇将记者带到了“履带整车试验室”。只见一辆99A坦克科研样车履带飞转,如同驰骋在一台大型的“跑步机”上,进行着加速、制动、转向、爬坡等各种机动性能的综合测试。
“我们习惯称它为‘雄狮坦克’,因为它的性能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刘勇说,99A坦克配有先进的火炮、装甲、动力以及火控系统,是我国目前主战坦克的巅峰之作。
该所领导告诉记者,早在三代坦克研发之初,他们就定下目标:研制出世界领先水平的坦克。然而,话说起来容易,路走起来却异常艰辛。
很难料到,我国第一辆三代坦克的模型竟是木头做成的。谈及此事,99A坦克常务副总设计师李春明有一段经历,上世纪80年代,为设计第三代坦克,他和同事靠手工在一面墙上绘制坦克设计图,为了建模验证,他们还“转行”干了2个多月的木工……
凭着一股韧劲,军工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历经15年的艰苦攻关,我国第三代坦克成功定型列装,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第一辆59式坦克到最先进的99A坦克,北方车辆研究所走过了一段艰辛又令人振奋的发展之路。几十年的探索实践,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成功摆脱单纯仿制的发展模式,实现了我国坦克从仿研仿制到自主研制的一次跨越。
每一辆坦克诞生都面临“极限大考”
“我是一只候鸟,却飞着别人相反的旅程……”一首军工人原创的歌曲《候鸟》,唱出了北方车辆研究所试验人员的真实感受:冬天,他们带着新型装备赶赴滴水成冰的北国边陲;夏天,他们赶到酷热难耐的南国腹地……
为适应战车全天候作战需求,试验人员常常忍受冰火两重天的日子。每年元旦前后,军代表和研究所的技术人员都要赶赴黑龙江省塔河县,进行极寒条件下的装备动力效能测试。
“如果战车的各项性能能够经受住极寒天气考验,也就能够在我国任何一个寒冷地域正常运转。”驻该所军代室高级工程师卫继新告诉记者,每次试验前,战车都要在零下40℃的环境下冷冻48小时,而且试验中必须开窗驾驶,无论是人还是车,里里外外都会灌满冷风。
在盛夏的南国赤地做试验时,情况恰恰相反。想要检测坦克车在高温条件下的适应情况,必须关闭所有门窗,装甲板在高温的连续炙烤下,温度高达60℃。为防止皮肤烫伤,检测员身着厚厚的工作服,在犹如“蒸笼”般的坦克车舱内进行试验操作。
这些年,军工人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天南海北:赶赴海拔3000米的高原,检测战车发动机在低气压环境下的工况;开进荒漠戈壁,测试战车对不同地形的适应能力;转战高湿高盐的海岛,进行水陆两栖装备抗风浪性能测试……
“想拿到部队‘录取通知书’,不是件容易事。”驻该所军代室总代表王东说,每一款新研制的战车,都要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地形和恶劣气候条件下测试通过,才能最终定型配发部队。
每一次自主创新都紧盯战场需求
在“坦克传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记者见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专家、传动系统技术领域带头人周广明教授。
“这台装置能够让坦克拥有更好的机动、加速、转向及制动性能,是现代坦克先进性的典型标志。” 站在一个实物大小的“新型综合传动装置”模型前,周广明告诉记者,他和团队历时7年研发,每一个零部件都实现了自主研制。
谁能想到,20年前,我国对于动力传动系统的研究还是一项空白。当时只有一些发达国家能够研制生产综合传动装置,这样的核心技术,就是出再多的钱也买不来。
“只有转变观念,主动创新攻关,才能摆脱落后局面。” 1986年,周广明开始了传动系统的研发工作。方案设立、试验、推翻……他们自己都记不清查了多少资料,消耗了多少计算用纸。
无数艰辛换来累累硕果。近年来,周广明带领技术团队自主研发出17款适用于坦克装甲车辆的综合传动装置,先后2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穿过弯曲的走廊,记者来到“人-机-环境试验室”,只见半空中悬着一台披着迷彩“外套”酷似装甲车身的大型全舱模型,轰隆隆地进行模拟战场环境测试。
“这款试验台一经投入使用,就深受部队官兵喜爱。” 试验室车间领导介绍说,它能模拟噪音、湿热、寒冷等多种战场真实环境,逼真的视景系统还可以让驾驶员体验砂石路、河滩路等多种野外环境。
有了这款全舱模型,部队官兵可以直接上车体验并提出建议,不用像以往那样装备定型后再配发部队进行意见收集,缩短了新装备的研制周期,让装备更加贴近战场需求。
“我们始终把实战化作为战车研发的唯一标准。”谈及我国坦克装甲车辆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为某新型装备研发总工的李春明总结出了12个字:智能化、无人化、网络化、轻量化。今后,他们还将建立开放式的研发体系,在空调、信息处理等通用系统上引入民企的优质资源,推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军民融合发展。
上一篇:中国空军察打NSOàeoN:gT?L?XT?CSì?YoNQRT
下一篇:中国新型装甲车极限低温试验 手指粘铁板撕掉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