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28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和运营载人空间站。2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专家透露空间站将具备的“中国特色”。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首先是规模适度,具有拓展能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说,国际空间站重约200余吨,已退役的和平号空间站也有100多吨,而中国空间站本体仅有60多吨,加上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共计90余吨。
“根据我国的需求来说已经够用了。”王兆耀说,这个空间站可以再拓展三个舱段。
第二是总体优化,增强灵活性。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说,中国载人航天起步晚但起点高,在航天器设计之初就有型谱化构想。他以天舟系列货运飞船为例说,既有“天舟一号”这样的全密封货运舱,也有为运送太阳翼等大型构件准备的半密封半开放货运舱,还有运送更大设备的全开放货运舱。
“如何把设备装进空间站?”王兆耀解答,空间站设有机械臂及转位机构,加上航天员的操作可以在轨组装建造。
第三是创新共轨飞行模式。
王兆耀说,中国的空间站专门设计了一个新型平台来装载大型光学设施,用于天文观测及研究。但与哈勃望远镜不同,这个平台可以与空间站共轨飞行,只有在需要时才与空间站对接。
“既满足观测的稳定度,又便于航天员出舱对其维护。”王兆耀说,这种分布式空间站架构是中国自主创新设计。
第四是利用高新技术,提高综合效能。
21世纪建造的空间站自然拥有信息时代的“基因”。王兆耀说,他们将最新的科技成果、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成果运用在空间站上,“将来空间站可以和互联网互通”。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赵光恒透露,未来将在空间站上开展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和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空间地球科学和应用、空间应用新技术试验等8个研究方向、30多个主题的科学研究和应用,目前正在加紧研制多学科实验平台及公共支持实验平台。
王兆耀还表示,将在2019年至2022年前后进行空间站组装建造,在此期间安排若干次载人飞行,“从建造空间站阶段就会根据需要安排航天员驻留。”他笑着说,“花了那么大代价建成一个难得的空间平台,航天员不驻留就太可惜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