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三农 > 内容

七成长沙中小学生期待长大后和父母完全不N7h
发布时间:2014/10/27 11:27:41   作者:佚名   点击:

  “我的理想是当联合国秘书长,我觉得这个世界本来就有很多自然灾难,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还发生战争,让人民流离失所。我当了联合国秘书长后,一定要让地球没有战争、人民和平生活……”念着自己小学六年级的作文,初中生张笑天咯咯地笑个不停。这个小时候认为最宏大的理想,现在成了他对自己童年稚嫩嘲笑的理由。

  现在的孩子正在做些什么梦?近日,一则由长沙市教育局主导,长沙市民盟协助完成的长沙市教育课题“青少年的‘中国梦’”主题调研报告显示,六成长沙市中小学生想去国外工作,七成长沙市中小学生期待“希望长大后和父母完全不一样”。该数据来源于涵括长沙市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郊区学校和县城学校的10所小学、10所初中、10所高中,共收到有效问卷2112份。

  A 【00后理想】

  兴趣点不同,想做什么的都有

  “我想做一名老师”、“我想做宇航员”、“我想做一名记者”……在大同二小五(2)班的课堂上,孩子们的理想五花八门。关于理想的表达,班主任李娟娟感受到的最大变化就是:“现在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想做什么的都有。不像我们那时候,平时被问到理想是什么,有一半以上的人都会回答想做科学家,男孩子中则是大部分想做警察。”

  李娟娟对孩子们理想的丰富已经习惯了,“我们班上有同样理想的不会超过5个人,而且这些理想都很具象,比如有想做园林设计师的,又想做野生动物学家的,一看就知道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这样的变化,李娟娟老师认为是因为孩子的见识更广,经历也更丰富,所以他们的梦想也越来越具象了,“这都得益于他们现在接受的教育面越来越广了,就算家长没有刻意引导孩子,他们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B 【数据调查】

  不愿“成为父母那样的人”

  这次关于梦想与理想的调研,最突出的一项数据就是现在的中小学生普遍不愿意成为像父母一样的人,选择“希望长大后和父母完全不一样”选项的占65.1%。

  参与这项调查的张笑天也选了“不愿成为父母那样的人”选项,他告诉记者,并不是不爱父母,只是不愿意过父母亲现在过的这种生活状态,“我爸爸是医生,每天忙碌到很晚回家,也没什么爱好,出去旅行也没什么兴致;我妈妈就是一个家庭主妇,整天除了唠叨,也没有别的事情。”张笑天眼里的父母“没有梦想”、“没有乐趣”、“没有爱好”,“我妈妈从不看电影,嫌看电影贵。”

  张笑天最喜欢的就是拍东西,以后要做电影人。记者看了他随身一个小卡片机里拍的素材,虽然不见得如何有技巧,但是确实画面灵动,他总能找到与别人不一样的视角,“我计划下个暑假将这些素材剪成一部微电影,就叫《我看》。”

  当然这个计划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张笑天明年要读初三,暑假想必会很忙碌,父母亲肯定也不会支持。这一点,也让他非常沮丧,也是他长大后不想成为父母那样的人的最重要理由。

  思 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孩子希望长大后和父母完全不一样,最主要的是想从事和父母完全不一样的职业。另外,中国父母不懂得如何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也让孩子总觉得自己父母是个乏味的人,不会去效仿。

  选择长大后成为公务员

  在众多的职业中,中小学生选择成为公务员的只占11.67%。

  叶玲玲是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大三学生,说到小时候的理想,她笑称,当时是要成为“第一位女总统”。这个理想她坚持了很多年,但最终还是“不得不放弃了”。

  “小时候还希望像阿基米德一样能够‘撬动地球’,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但其实我们只会慢慢被世界改变,长大了以后,就变得越来越实际了。”

  思 考

  对于未来的职业,被调查的中小学生并没像大学毕业生一样,第一选择是成为公务员。在众多的职业中,中小学生选择成为公务员的只占11.67%。而选择成为创业家的占24.3%。小学生选择长大后成为老师的比例略高,而职高生选择成为公司职员的比例略高。这组调查数据耐人寻味,可以看出一个现象:孩子“越长大理想越屈从于现实”。

  对传统文化“不是非常感兴趣”

  绝大多数(80%以上)接受问卷调查的中小学生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明感到骄傲,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少人并不是非常感兴趣,占比达45%。

  在问卷回答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所有参与调研的中小学生,他们的榜样人物绝大多数是古代人物,尤其是影视剧中出现次数比较多的古代人物,如古代有名的帝王(秦始皇、唐太宗、康熙、雍正、武则天等),古代传奇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刘备、项羽等,或是司马迁、屈原、张衡、李白、苏轼等;或是近现代的人物,如曾国藩、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鲁迅等。他们的榜样人物,极少是当代的英雄或成功人士,除了雷锋。

  思 考

  麓山滨江实验学校高级教师、长沙市优秀教师钟武伟表示,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这方面的认知与情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分析说,中小学对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教育一直十分重视,历史、政治等教科书都有相当篇幅的介绍,四大发明也是考试常考的内容,长期的影响,让学生们对四大发明这一标志性的中华文明与历史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泽民教授从学生认知能力上理解“他们为什么不喜欢传统文化”的原因,“传统文化是个抽象概念,中小学生未必能理解。榜样人物感性具体,切合中小学生的认识水平。这是认识能力的差异,不是认识本身的矛盾。”他表示,文化选择意向通常指向现实与未来,所以中小学生不喜欢传统文化完全可能;榜样人物须经历史呈现和检验,其选择意向恰恰要指向历史;所以中小学生喜欢历史人物情有可原,这是两种选择意向的差异。

  相关链接

  还记得你年少时的梦吗?

  童年,是人生最天真无邪的一段无忧时光。每个时代的孩子们在这段岁月里都有着只属于自己的儿时梦想,同时每个时代的年少梦也都印刻着所属时间段内的印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长让我们离梦想越来越远,离现实越来越近。而今你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上世纪40年代

  保卫国家,建设新中国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面临着内忧外患。一方面,要抵制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封锁,一方面要让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家住在长沙九道湾的周爷爷是个40后,“那时候我有两个梦想,一是当个军人,上战场打那些美国人;二是天天有肉吃,那时候家里没钱,一年到头都只能吃上一点肉。所以做梦都想吃肉。”

  上世纪60年代

  金榜题名,改变命运

  上世纪60年代,此时中国经历了大饥荒和文化大革命。而7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让亿万国民为之震荡,60后潜藏内心深处的希望之火被点燃了。60后希望有朝一日通过高考改变家庭的命运,改变自己的人生。1964年出生的梁先生如今在家乡的交通运输局里工作,他儿时的梦想就是“考大学”,“我不想像父辈那样当个农民,而当时能改变我命运的途径只有高考。所以我从小很用功读书,结果终于考上大学。”

  上世纪90年代

  梦想高大上,却大都抽象

  90后随着祖国的繁荣,眼界较父辈而言进一步开阔,儿时的梦想大都是高大上的,例如当一个万人瞩目的科学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盖世大侠、无所不能的总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可以抓坏人的警察、没有什么题目可以难倒的老师……理想无一不是远大的理想,但是你会发现大多数的90后理想大都雷同、抽象。现在就读于湘潭大学的大一学生陈同学说:“小时候,我想当个女科学家,主要研究外星人。”

  记者 岳霞 通讯员 王本蛟 周熠

上一篇:安徽两村民勇救落水三学童 放学路上掉干渠中
下一篇:香港小学校长分享经验:雪糕派对鼓励孩子写作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