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要闻 > 内容

河南方城:“科学家”驻村扶贫受称赞
发布时间:2017/8/3 20:39:39   作者:张栋察 谭天   点击:

本站讯 汉山村,崔志琦,一个是河南省方城县袁店回族乡的贫困村,一位是河南省科学院的机关干部,原本天各一方、毫无瓜葛,却因脱贫攻坚把一个村和一个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城市人:从“不适应”到“结感情”

从省城郑州到偏远乡村,从省直机关干部到基层“村官”,强烈的反差对崔志琦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

“刚入村时真不适应,饭自己做,水自己挑,没有交通工具,从乡里到村里全凭两条腿走路,在村里唯一与外界接触的就是手机。”崔志琦坦言。

上任“第一书记”伊始,工作千头万绪,崔志琦把熟悉情况、摸清贫困底子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步。

摸准扶贫对象,精准扶贫“靶向定位”。崔志琦与基层干部座谈交心,宣传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政策、意义和要求,听取村“两委”班子关于村情的介绍,并就如何开展扶贫工作认真切磋交流。通过入户调查和上门走访,摸清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尤其对五保户、特困户进行复核确认,做好建档立卡工作。

制定帮扶规划,精准扶贫“落地开花”。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总体思路,对每户贫困户“把脉问诊”,深挖致贫根源,对症施策,精准帮扶。同时,围绕党建引领、产业培育、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优化、民风改善等内容,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协调落实脱贫致富项目,着力推动贫困村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一年零十个月的工作实践和体验,崔志琦由“不适应”到“结感情”,完成了从一名省直机关干部到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转变。

贴心人:从“接地气”到“冒热气”

驻村帮扶,是省委组织部赋予”第一书记”的神圣使命,更是一种责任和重托。如何摘掉贫穷的帽子,让汉山村真正走上致富路?崔志琦认为群众信任是关键。

顶烈日,冒酷暑,在扶贫一线、在贫困户家、在田间地头,处处活跃着崔志琦忙碌的身影。如今,汉山村村组通上了水泥路,新架设的55盏路灯亮化了乡村,村里创办了老农民林果种植合作社,群众再也不为种植技术、林果销售犯愁;饮水提灌工程让人畜有水喝、庄稼有水浇,汩汩的清泉滋润了汉山群众的心田。

“他为刘相云申请2万元进行危房改造,自费帮残疾特困户牧朝申子女上户口,越是人穷,他越体贴人家;越是可怜,他越贴补人家,我们从内心感谢他……”提起崔志琦,贫困户马书钦满是感激。

一年当中350天扎根在农村,崔志琦舍弃与家人团聚,和汉山群众融为一家。去年12月,崔志琦的小女儿出生了,而在女儿呱呱落地的幸福时刻,崔志琦依然坚守在修建主村道的工地上。这样的选择,源于他心头的牵挂;这样的选择,源于他肩扛扶贫责任的使命担当。

帮扶人:从“原地走”到“三步走”

崔志琦说:“跳出扶贫看扶贫,最大的扶贫是发展”。针对汉山村农业基础薄弱、产业不明晰等短板,他从扶持产业、发挥林果种植优势找出口,围绕一、二、三产业量身定制“三步走”发展规划:

——围绕林果种植,于2015年底争取到户增收项目款70余万元,在罗汉山北坡建成1300多亩的小杂果种植基地,229户农户在土地流转、发展林果经济中受益。

——围绕工业项目,通过引资引智,注册成立方城县汉山秸秆制品有限公司,把省科学院的科研成果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利用烟秆、麦秆制成生物炭、生活燃气和有机肥料,实现废物再利用、效益最大化。目前,该项目已立项,土地调规上报待批。

——围绕旅游产业,与袁店回族乡整体规划高度融合,依托罗汉山林果规模种植的资源优势,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

去年,在崔志琦与乡、村的共同努力下,争取到省水利厅饮水提灌项目,对村里所有的渠、坝、河道铺设引水管道,有效解决了群众生产用水;争取到罗汉山6公里盘山公路建设资金,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前期勘测工作。

“两年后我要回郑州了,但与村里人的感情无法割断,汉山村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崔志琦饱含深情地说。

“他不是在作秀,而是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实事!”这是汉山村驻村“第一书记”给群众最深的感触,崔志琦时刻把扶贫重任扛在肩上、把群众冷暖记在心上、把脱贫致富抓在手上,融洽了干群关系,成为汉山村群众交口称赞的贴心人。

融入基层,服务群众, 倾情帮扶,崔志琦把实干的足迹印在田间地头的泥泞里,把扶贫故事留在贫困群众的心中, 与汉山村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谱写了一曲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脱贫攻坚的和谐乐章。(张栋察 谭天)


上一篇:贵州玉屏:人大助推脱贫攻坚“五项行动”成效显著
下一篇:山东广饶县扎实推进“双随机NlQ???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