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梁文源 创作照片
书法家梁文源
李煜词《虞美人》
周敦颐《爱莲说》扇面
辛弃疾词《木兰花慢》
王安石词《桂枝香》
唐人诗句香炉最高顶
苏轼诗竹外桃花三两枝
毕竟西湖六月中
年年有余(荷花)
福寿吉祥(桃子)
(记者 许萍)梦游天山,挥斥方遒,想必是许多男人从小都有的凌云壮志。每读汉武帝的《西极天马歌》:“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霖威兮障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也一定壮怀激烈,恨不得立即策马扬鞭,踏入那苍松翠柏映照下的五月天山雪。
梁文源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从军 西极的中华男儿。在30年戎马倥偬之余,他将一腔热血熔铸成笔下龙蛇,幻化为一幅幅丹青书卷,从少壮时的凌厉峥嵘,剑气纵横,到如今的儒雅洒脱,清新飘 逸。一个十年,又一个十年,在祖国西北的大漠草原,如他所钟爱的伊犁天马,驰骋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文武同源,名师指点融会贯通
1983年,梁文源先生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奔赴新疆万里从戎。对于从小渴望当作家或诗人的他来说,心中另有盘算:从戎却未投笔。当他带着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坐上西行列车时,一个史诗般壮丽的梦想或许早已经悄悄种下。
1985年,他在乌鲁木齐与著 名书法家赵彦良先生结识,改写了人生轨迹。赵先生笑说,你的悟性不错,又有文学功底,学习书法将来可能有成绩。这让二十岁出头的梁文源十分激动。从那时 起,每天坚持练习六七个小时,一年时间就把《九成宫》练习了三百多遍,继而临《张黑女》、《兰亭序》、《怀素自叙帖》、《玉版十三行》、《阴符经》等。
“赵先生教授的许多知识,都是在实践中摸索掌握的,有些知识是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现在回想起来,当时遇到赵先生做老师,真是受益匪浅,三生有幸。”至今,梁文源对赵彦良先生念念不忘。就这样,他一门心思地学习书法,慢慢悟出一些道理,结果把写小说的事情完全扔了。
一年后,有一次到北京出差,梁 文源逛琉璃厂时看到启功先生的书法墨迹,被深厚的修养和超脱的境界所吸引,不顾一切地前去拜访,75岁的启功先生鼓励他坚持练习。从此,梁文源迷上启功先 生的作品,购买他的作品集,甚至一种字帖买多套,放置多处,随时取用,夜以继日的琢磨,废寝忘食的练习。
只要有机会到北京,梁文源都会拜访启功先生,当面求教,从书法布局、单字结构、线条造型,甚至用什么样的毛笔、笔锋长短、笔管轻重,以及书写的内容等等,都要仔细观察求教。
梁文源牢记启功先生 “多向古人学习” 的话,将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赵孟?、董其昌、柳公权、苏轼、张旭等人的作品反复临摹。有时为了练好一个字,废寝忘食,甚至半夜爬起来对照字帖分析。 不知不觉,寒来暑往,在“练兵”式的方法中磨砺,渐渐开悟,对书法有了一些体会和认识。他认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独特产物,是一种大文化,与哲 学、文学、历史、绘画以及书法家个人的人品、修养等因素密切相关,是书法家丰富的学识修养与独特的思想观念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梁文源先生的字质朴、坚挺,字 里行间既能感受到运笔时的豪迈之势,也能体会到布局上的沉稳之态。他的字有 “军人”特质,特别注重线条的质感。他把把大量的方笔运用到书法中,有的笔画如断石截木,有的笔画似长枪短戟,使线条具有特别的厚重感。同时,他又练习国 画,有意识地把兰竹的线条与精神融进书法之中,使书法在取得厚重感的同时,又有灵动、活泼、雅健的变化,使作品显得既庄重、挺拔、果断,又秀美、流转、温 和,整个书法面貌一新,生动感人,雅俗共尝。冯其庸先生评价他“取法启功,不囿于启功,有自己的想法和面目”,确乎如此。他仿佛打通传统“文武”之界限, 运用军人的精神注入文人的书法中,求得一种融和,化出一种境界。
苦练内功,以“文”化“人”铸就名剑
俗话说“转益多师是吾师”,取得成功的道路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30多年来,梁文源不但对传统墨迹苦下功夫,而且也对古典文化,特别是文学、哲学、美学、绘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
他说:“许多人之所以最终成为书法大家,甚至巨匠,除了勤学苦练和悟性外,与他们本身多角度的文化修养、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他们的书法根植于中国文化博大雄浑的传统之中,是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之上长大成林的美丽之花。”
梁文源十分重视对书法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他认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不仅书法技艺成熟,更需要通过书法理论研究来引导自己对于书法的探索。他说,“理论为学习提供方向,让自己对书法能有新的认识。理论上的清醒,才能保证在艺术领域的探索不会走弯路。”
梁文源洞悉古人用笔之理,在书 法笔法的嬗变源流上深入挖掘,不故作神秘,以自己切身的体会写出书法的道统法迹。这些年来,他先后发表了《我与书法的不解缘》、《临习王羲之十七帖的几点 体会》、《书法有法,学习有益》等文章。其中《临习王羲之十七帖的几点体会》被几家报纸连载,《书法有法,学习有益》在全国二十多所院校和学习班讲授,倍 受好评。他还讲求用数学方法分析字帖。早年的临帖对他来说,就是对眼睛的一种锻炼,眼睛就是一把尺子,哪一横长多少,哪个笔划的倾斜度,他都是一眼看来, 这个字如何写,怎样写才能气韵横生。书法有法,梁文源将自己感悟到的“法”,教授给别人,从而让更多人了解书法,学习书法。
因工作需要,梁文源走遍了新疆,从部队营院到草原牧区,从偏远乡村到边防哨卡,从演习场上到战士宿舍,都有他的身影和足迹。官兵们熟悉他,老百姓喜欢他。他下基层、到地方、上边关,笔印随身带着,走一路写一路,常常是书不应求,到处留下墨迹。
在山山水水的磨炼跋涉下,在冬 去春来的岁月熏陶中,梁文源先生的书法艺术和自我修养慢慢沉淀积累,以“文”化“人”,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写出了自己的风格,用笔似启功,结字和风格则 有自己的灵性。他立足于自己的人生经历、人生情感、人生实践,最终丰富、完善和成就了今天的书法艺术。
看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是巨制还 是尺牍,还是榜书还是小草,始终有一种儒雅洒脱、清新飘逸的视觉魅力,常常使人精神为之一振。梁文源先生认为,自己辛勤所得、小有成就的根源主要在于蕴含 文化修养,这是书法的精神内涵是书法家自我精神世界的展观。“苏东坡曾说‘作书之法,识浅,学不足,终不能妙’,这种‘识’与‘学’,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文 化修养,衡量是否‘名家’的标准也尽在于此。”
触类旁通,以诗化书,自成一家
陆游有一句诗学名言“工夫在诗外”,中华艺术往往可以触类旁通,书画也不例外,这是提升修养境界的不二法门。
书法家梁文源先生除了练习书法 外,也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哲学、音乐、绘画,可谓全面撒网,遍地开花。他认为,文化修养是书法家的“字外功”,影响着书法家的品位。这些“字外功”,不但 没有影响练字,反而有许多神奇的效果,使他的书法作品更具有书卷气。“一些朋友常说,你的字是文化人写的字,有品味,有感染力。正是经过多年的心摹手追, 我的书法也能取得一些成绩。”
30多年来,他学习诗词格律,动手抄录历代诗集,研读和赏析诸子百家的文集作品。“我抄录过《全唐诗》、《全宋诗》等,用过的笔记本有一百多个,放满了五个箱子。”
他还先后出版了《横马天山》、 《征途如画》、《历代诗人漫评绝句一百零八首》等诗集,从不同角度反映当代西部军人戍边守防的生活,巍峨天山、苍茫瀚海、金山夜雪、蒲海晓霜、金戈铁马、 胡琴琵琶等,流传于军营内外,受到许多官兵的喜爱,被誉为“新西部边塞诗人”。他的诗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去年,他被吸收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今年又被推选 为全国诗词学会常务理事。这些都是对他诗歌的最高褒奖。
梁文源先生长年生活在新疆,与 祖国边疆结下深厚的感情,他的《题石河子军垦纪念馆》一诗写道:“风云际会忆当年,上将挥师逐虏还。十万汉兵屯塞上,八千湘女上天山。止戈息武碛成市,铸 剑为犁海变田。莫说英雄多故去,精神高振白云间”,把生活了30多年的新疆的风雨霜雪,以及襟怀的赤子之心抒发出来。这些诗,深深地影响着他的书法,使他 的作品更具有来自中华大地的厚重底蕴。
每每忆起学习书法走过的道路, 他既有寂寞和辛苦,也有成功和喜悦,更多的是对两位老师的感激之情。“一位是为我打开书法之门、领我走上书法之路的赵彦良先生,另一位便是给了我许多教 诲、为我树立了学习书法的壮美丰碑,堪称一代书坛巨匠的启功先生。他们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使我生命丰满、受用一世、高山仰止、徒揖清芬。”
30年风雨弹指一挥,书法家梁文源先生早已不再是那个怀有作家梦、诗人梦的刚刚入伍的青年,经风雨、见世面,踏遍千山万水,如今的他视野宽阔、涵养丰厚,走出另一条宽广的艺术大道,在他所热爱的边疆,继续纵横驰骋,笔走龙蛇,挥洒出更加壮丽的篇章。
梁文源简介
梁文源,1960年生于陕西洋
县,1979年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1983年毕业参军,现为新疆某部大校。八十年代初随赵彦良先生习《九成宫》,遍临钟王柳赵,对《张黑女》、《玉版十
三行》、《灵飞经》、《阴符经》、《十七帖》等用功尤深。后师从启功先生二十多年,潜心钻研,融会贯通,终得真谛。多次参加全国、全军比赛和展览并获奖,
三次举办个展。作品广泛流传于海内外,并被多处纪念馆收藏和勒碑刻石。《中国书画报》、《解放军报》、《陕西日报》、《新疆日报》、《新疆画报》、《乌鲁
木齐晚报》、及新疆、广东、乌鲁木齐电视台等50余家新闻媒体曾专题介绍,入编《中国军旅书法五大家》、《中国艺坛五大流派》、《书坛巨擘六人集》等六十
多部专集和辞书,出版有《梁文源书画集》、《梁文源画集》、《梁文源楷书作品选》、《梁文源诗联书法作品选》、《梁文源诗书画印选》、《梁文源书法艺术邮
票珍藏册》、《梁文源写意花鸟小品选》、《大美不言—梁文源书法作品选》、《梁文源书法选》和诗集《横马天山》、《历代诗人漫评绝句一百零八首》、《征途
如画》等。并发表小说、散文、书法研究文章多篇。
兼任新疆书法家协会理事、新疆军旅书画院副院长,新疆兵团诗联协会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理工学院、新疆农业大学客座教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