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军坦克兵受领作战任务
1941年秋,德军发起进攻苏联首都莫斯科的“台风”行动。起初,德军第2装甲集群进展顺利,但很快在姆岑斯克地区遭遇迎头痛击,被苏军迟滞了整整8个昼夜。挡住强敌脚步的是苏军刚刚组建的独立第4坦克旅,官兵虽然多为军校里抽调来的学员,但他们战术多变,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战果,该旅也因此成为率先获得“近卫”称号的苏联坦克部队。
战前态势
1941年9月30日,德军为了在入冬之前结束对苏战争,向莫斯科发起“最后一击”。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调集了第2、3、4装甲集群,再加上第2、4、9步兵集团军,总兵力达180万人,装备1700辆坦克、1.4万门火炮和1390架飞机。
德军计划从北、中、南三个方向对莫斯科实施向心突击,每个方向配置1个装甲集群和1个集团军。其中,位于南线的德军由第2装甲集群和第2集团军组成,擅长指挥“闪电战”的古德里安正是第2装甲集群司令,他统率的部队于10月2日进至奥廖尔,直接威胁莫斯科门户图拉的安全。
为了保卫莫斯科,苏军将包括独立第4坦克旅在内的几个兵团摆到奥廖尔至图拉公路的必经之地姆岑斯克,依托简陋的工事进行殊死抵抗。独立第4旅是刚刚组建的部队,大部分官兵是军校急训班里抽调来的。该旅以一个坦克团为核心,配属摩托化步兵营、反坦克炮营、炮兵营、高炮营等部队,编制比德军装甲师小得多,但使用起来更为灵活,适合在防线出现缺口时及时“封堵”。独立第4旅旅长卡图科夫上校是参加过十月革命的老兵,苏德战争前就接受过系统的装甲兵战术培训,堪称坦克专家。
10月3日,独立第4旅被编入近卫第1步兵军,部队乘火车前往姆岑斯克。10月4日,该旅第一梯队到达指定地域,马上沿奥廖尔至图拉公路两侧布置阵地,当全旅其他部队尚在开进之际,德军的先头部队就已经距离姆岑斯克不远了。
战斗经过
为了创造有利的防御战条件,独立第4旅第一梯队刚刚到位,卡图科夫就向德军占领的奥廖尔派去两个侦察支队:一支由10辆坦克和一个搭乘坦克的步兵连组成;另一支由8辆坦克和一个步兵连组成。傍晚,配属坦克旅的高炮营也来了,卡图科夫督促士兵抢挖假掩体,用木板搭建假坦克,而真坦克则部署在离公路4000米远的小树林里。
10月4日深夜,苏军侦察分队在奥廖尔附近设伏,很快一支德军车队闯入伏击圈,被苏军坦克在近距离打成“筛子”,随后苏军发起冲击,抓获三名俘虏,缴获一些作战文件,之后迅速返回旅阵地。通过审讯俘虏,卡图科夫得知进攻的德军是第2装甲集群所属的第3、4装甲师及一个摩托化师,主力距独立第4旅阵地仅有10千米左右。
由于德军在兵力和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而苏军其他部队离独立第4旅的阵地都较远,无法提供支援,卡图科夫决定不与对手在一线硬拼,而是采取颇富弹性的纵深防御方式。他把全旅编成两个防御梯队,第一梯队包括摩步营、反坦克炮营和姆岑斯克内务部队混成营;第二梯队是旅属第4坦克团,用于反冲击。摩步营和混成营在公路沿线展开,坚守主要阵地,每个营都得到一个坦克排支援,反坦克炮也配属到各营一线阵地。同时,卡图科夫还向暴露的侧翼方向派出坦克机动分队,防范德军断其后路。值得一提的是,从伏击德军先头部队到调整防御部署,苏军仅用了4个小时。
10月5日晨,德军在经过炮火准备后,以一个团和100多辆坦克向苏军设伏地域开来。当其进入伏击区后,独立第4旅突然向德军纵队开火,德军队形大乱,瞬间被击毁坦克11辆,人员死伤惨重,不得不撤回原出发地。卡图科夫预计德军下一轮进攻会投入更多火炮和飞机,已暴露的守军若留在原地必将遭到损失,因此当德军退却后,独立第4旅连夜转移到第一军人村地域,沿公路两侧重新布置伏击阵地,新阵地依然采取两线布置模式,即步兵和反坦克炮在前,坦克在后。
10月6日晨,德军再度来袭,约150辆坦克沿公路向姆岑斯克推进。因为有过遭袭的教训,所以德军更加注意战术配合,当先头坦克与苏军防御阵地一接触,德军迅速展开战斗队形,数十辆坦克突入苏军防御阵地,处于正面阵地的苏军反坦克炮兵连抵挡不住德军的猛攻,火炮一门接一门被摧毁,德军以为突破了苏军防御,便大胆向前推进,不料遭到埋伏在二线的苏军坦克的反击。经过12小时激战,独立第4旅击毁德军坦克43辆,毙伤其官兵约500人。德军被迫后撤约1千米,在一片洼地里重新集结。
傍晚,从莫斯科赶来的“喀秋莎”火箭炮营抵达前线,卡图科夫当即命令该营向躲在洼地的德军开火。是夜,密集的火箭弹砸向德军,德军猝不及防,损失大量人员和装甲车辆。与此同时,卡图科夫也把部队后撤到第一军人村以东的新防御地区,准备继续抗击德军的冲击。
连吃败仗的德军不敢再轻举妄动了,7日和8日,德军只以小股兵力进行战斗侦察,希望摸清楚苏军防御阵地的具体情况,同时集结新的进攻兵力。而苏军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加紧构筑新的防御工事,等待德军的下一次进攻。
10月9日,德军出动轰炸机,对前两天侦察发现的苏军目标进行狂轰滥炸,随后德军坦克引导约一个团的步兵向苏军防御阵地中段和左翼发动攻击,遭到苏军摩步营和混成营的顽强阻击。眼见正面攻击不成,德军企图用坦克实施迂回包抄,但遭到该旅隐蔽在侧翼的坦克预备队反突击。这一回合较量中,德军又损失33辆坦克和两个营的步兵,不过独立第4旅也有大量官兵阵亡,无力再维持完整的战线了。
10月10日晨,德军重新发动进攻,他们避开苏军防守正面,向其左翼迂回,因兵力对比悬殊,苏军未能挡住这次进攻,德军占领姆岑斯克,独立第4旅面临被包围的危险,被迫后撤。11日,独立第4旅退至奥普图哈河北岸,直到此时,他们才得到宝贵的休整和喘息机会。
战后评价
在姆岑斯克的8天阻击战中,苏军独立第4旅多次变换阵地,以伏击和短促出击的方法,抵挡住德军两个装甲师和一个摩托化师的进攻。据苏军统计,该旅共击毁德军坦克133辆、火炮49门、飞机8架、弹药车15辆、迫击炮6门,歼灭步兵约一个团,阻止德军装甲集群的突进,缓解了莫斯科方向的压力。
作战期间,苏军旅长卡图科夫巧妙运用部队,要求每一辆坦克要有三四个备用发射阵地,打几炮就换一个地方,目的是让德军无法准确估计苏军兵力。独立第4旅从不死守一处,而是不断转换新阵地,让德军的反扑“无的放矢”。卡图科夫还特别注意侧翼的防守,每个阵地都会在侧翼方向安排坦克和步兵掩护,让德军此前屡试不爽的侧翼包抄战术屡屡落空。事实上,卡图科夫所创造的“步兵防守一线,再由二线坦克反突击”的防御战术,此后为苏德两军广泛应用。
需要指出的是,独立第4旅官兵在姆岑斯克之战中的英勇表现,赢得苏联人民的尊敬。1941年11月,苏联最高国防委员会决定,将独立第4旅改编为近卫第1坦克旅,它也成为苏联红军中首个获得“近卫”称号的坦克部队。
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