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参赛选手在比赛中。
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组委会供图
10月的海南岛,天蓝得醉人。从文昌至海口,风景美不胜收。在路上,有一群骑行者却无暇旁顾,他们犹如一道道彩色闪电,与碧海椰林遥相辉映。
这幅迷人的流动风景,出现在第十届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上。史上最强的参赛阵容、途经18个市县的赛道、数十万民众的沿途助威、首次试水的9站全赛段直播,勾勒出这项自主品牌赛事的成长轮廓。
短短10年间,环岛赛实现了国内自行车办赛史上的诸多突破,也书写着海南体育的新名片。“环岛赛正站在‘提质升级’的关口,就像今年的口号‘百年梦启’,环岛赛要向世界一流的自行车赛追赶、靠拢。”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党组书记、厅长丁晖说。
从政府包办到市场运作
10月20日,本届环岛赛正式鸣枪。赛事总指挥、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副厅长杨毅光在赛道上转了一会儿,就坐下来和媒体记者聊天。“在10年前,我这个角色可没这个工夫,天天都有处理不完的事情。”
杨毅光的感慨,将时间拨回到环岛赛的初创年代。或许连国际奥委会北京奥运会协调委员会主席的海因·维尔布鲁根都没想到,他提出的在海南举办自行车环岛赛的建议,很快被转交给海南省政府,并在2006年实施。
然而,办一个公路自行车赛,辐射范围之广、牵涉部门之多、资源协调之难、保障服务之细,直到环岛赛真正上马才能体会。一些老环岛人说,首次办赛筹备时间仅有两个多月,各部门手忙脚乱,咬紧牙关才办下来。
起步的3年,是环岛赛最艰难的时光,政府成了办赛的“主心骨”。但一项体育赛事要长远发展,不能靠政府冲在一线包办,“企业运营、市场运作”的模式才是正途。
有了这个思路,环岛赛开始“变脸”。赛事运营交到海南省文体厅下属的海南省体育赛事中心,起点、终点搭建等工作也选择“外包”。2008年,环岛赛首次经行全省,转年又升格为亚洲顶级的2.HC级。海南这个一年没几次大型赛事的体育小省,因为环岛赛而改写了体育发展版图。
2013年,海南环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有限公司成立,总经理陈晓华带着20多人的团队全职办赛,而政府退到指导、管理的角色。几年磨合下来,公安、卫生、交通等部门已驾轻就熟。而今,杨毅光偶尔也敢“大撒把”,“如果赛事总指挥的手机不用响,办赛工作才算做到位了。”
从注重硬件到精雕软件
一本看来不起眼的赛事手册,竟成了本届环岛赛的“紧俏品”。别看才200多页,仅排版校对就花费几个月的时间,书中图例、内容的专业程度,足以媲美国际顶级自行车赛。制作团队注意到,往年环岛赛,车队经常把所需信息页撕下来贴在车上,为此本届比赛特地把手册做成活页版本。
肯花功夫精雕细琢,折射出环岛赛接轨国际的雄心与用心。以竞技水平衡量,环岛赛3支国际自盟职业队的阵容已是国内翘楚,35万美元的奖金也极具吸引力,但若要追赶世界顶尖赛事,仅靠光鲜的硬件显然不够。“很多服务、办赛细节并不需要多大投入,却直接影响赛事的口碑和品质。”陈晓华说。
环岛赛的成长历程中,这样的“首创”屡见不鲜,首次搭建“公里”提示拱门、在出发点架设报到签名板、赛段“点对点”不设转场……在组委会看来,很多国内比赛忽视的“小事”,恰恰是衡量专业化、国际范儿的标尺。
意大利车手安德雷·帕里尼已几次征战环岛赛,在他的家乡欧洲,举办公路自行车赛早已实现精细化分工。反观国内,尽管自行车环赛已增至七八个,但专业竞赛公司和服务机构仍是“稀缺品”。“摸着石头过河”的10年,令环岛赛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运营链条,具备了初步的商业“造血功能”。目前,每年3000多万元的资金投入,2/3来自社会力量。
从单一办赛到打通链条
10年前,环岛赛途经文昌时,不少当地百姓才第一次知道,原来自行车还能拿来比赛。10年后,环岛赛早已积累大量骑行爱好者,海南的自行车俱乐部大幅增长,人口仅60万的万宁就有超过10万人参与骑行。据统计,环岛赛八成的观众愿意再次到场观赛。
环法自行车赛的举办,曾拉动当地乃至整个欧洲的低碳旅游业,而海南的“环岛赛效应”也在加速显现。杨毅光说,海南正着手打造“骑行驿站”,为岛内外“驴友”提供食宿、补给、车辆维修等服务,进而培育新的旅游产品。
丁晖认为,前10年的环岛赛更多体现与旅游、文化的融合,未来则要从体育竞赛延展至产品与服务链条,“用环岛赛促进海南体育产业的发展”。
如果说,环岛赛的隐性价值和挖掘潜力还有待时间验证,那么近几届赛事的红利已然惠及办赛方。上海体育学院的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环岛赛共产生近3.7亿元的经济效益和超过1.5亿元的社会效益。其中,赛事赞助收入超过3200万元,给澄迈、万宁、三亚的相关行业带来近3.4亿元收益。
“百年赛事没有一蹴而就的,环岛赛要有耐性,一点一滴打磨细节,走的弯路才能少一些。”杨毅光的目光,已瞄准下一届环岛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