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荣(右一)与肿瘤科医生在病区查房,细致了解患者情况
朱春荣(左一)与肿瘤科医生共同分析患者病情
苏大附一院肿瘤科病房载誉无数,被评为“江苏省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
中国社会新闻社/艾森新闻网(www.sncsu.com)江苏苏州报道(记者 平安 易亮)“朱
主任从来没有专家的架子,对待病人非常细心、非常有耐心,总是为病人着想,多少次都是他拼尽全力把我们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我们都很感激他……”很多患者
都发自肺腑地感叹,他们接触到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朱春荣主任,不仅医术精湛,更是一位医德高尚、亲切谦和的好医生。而朱春荣在肿瘤领域奋战20
余载,他始终秉持与死神抢人必须胆大细心,对待患者必须换位思考的作风。
人物简介:
朱春荣,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
瘤科科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肿瘤病理学诊断及临床内科治疗,现为中华医学会会员,中美肿瘤协会(SACA)委员,苏州市医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
苏州市抗癌协会理事。共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十余篇。擅长各系统恶性肿瘤的病理学及临床诊断,肿瘤的生物治疗,肿瘤的综合治疗。
1992年南通医学院临床医疗系本科毕业。199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2005年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曾担任肿瘤科科秘书,支部委员及医院床位管理监督处副处长,苏大附一院门急诊部主任职务。
现担任苏大附一院医务部副部长兼质量管理处处长。从事肿瘤内科临床,科
研,教学二十余年,独立承担省市院级课题4项,2013年获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1项。曾获院青年优秀学术论文奖,院中青年教师授课比赛
三等奖,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和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贰等奖。在抗击“非典”期间表现突出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2012年医院“十佳医生”及
第二十二届“白求恩杯”竞赛先进个人奖荣誉。2013年度苏州市医学新技术项目一等奖,2014年度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
做医生要有担当
作为一名医生,朱春荣认为不仅要有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钻研精神,而且要有担当,敢于承担风险,该下手的时候就下手。
2014年底,苏大附一院肿瘤科转入了一位腹膜恶性间皮瘤患者,当时患者
腹痛、肩背骨痛、腰痛加重,伴胸闷气促,血小板等各项指标急剧下降,情况十分危急,身体极度虚弱。而患者家属几乎已经选择放弃治疗,甚至连后事都准备好
了。朱春荣见状,深知情况的严重性和继续治疗需要承担的风险,但他不愿放弃任何一丝希望。
就在患者和家属都已选择放弃的情况下,朱春荣与患者家属沟通,极力劝说他
们接受化疗和正确用药。朱春荣告诉中国社会新闻社记者:“当时的确是承担着很大压力的,治疗过程中万一出现不好的结果,就可能引起患者家属的质疑,甚至给
我们科室和医院带来麻烦。但作为医生,哪怕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要试一试,因为不治疗就意味着机会为零,博手一试至少还有一线希望。病人既然来到了我们医
院,我们就必须为他做点什么,这是我们的责任。”
令人欣喜的是,在2次化疗和用药之后,患者血小板等各项指标开始快速回升,胸闷、腹胀症状明显缓解,身体状况好转。在朱春荣及团队的坚持和努力下,该患者被成功地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时至今日,时间已经过去一年多,这名当时生命垂危的患者目前情况良好。
据患者家属介绍,当时他们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医院都跑过了,已经在外面兜
了一圈,综合治疗下来未见好转,情况反而越来越严重。患者家属在接受中国社会新闻社记者采访时说:“当时我爸爸的身体很虚弱,家里人都很抗拒化疗,怕他承
受不了,是朱主任耐心地跟我们解释,建议化疗、用药。我记得很深的一句话就是朱主任说‘只要你们不放弃化疗,其他的都交给我’。我们也知道肿瘤治疗是一个
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根除,但现在我爸爸状况不错,他很多时候都不把自己当病人呢,我们真的很感激朱主任!”
坚持个体化治疗
目前,对于多数患相同疾病的不同病人,治疗方法是用同样的药、标准的剂量,但实际上不同病人在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有时候这种差异甚至是致命的。
朱春荣在多年临床医学中始终坚持个体化治疗理念,他一直强调团队作用,注重多学科会诊,充分了解患者的详细情况和需求,为患者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
个体化化疗是根据肿瘤患者药物遗传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特点,采用特异和最佳
的化疗药物方案进行化疗的方法。通过相关基因的检测,预测化疗药物疗效,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个体化化疗,已经成为提高疗效、减少无效治疗的合理选择。个体
化化疗可以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提高治疗的针对性,最大程度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朱春荣说:“治病不是流水线作业,每个人治疗都不一样,同一个方案用到不
同人身上的效果也不一样。一个好医生,不能把病人分为你的、我的、他的,而是需要与团队共同沟通,甚至是跨科室实行多学科会诊,全方位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特
点,多为患者着想,为其制定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有效的才是最好的。”
肿瘤需身心同治
据悉,超过5成的治疗期肿瘤患者及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诸如焦
虑、无助、沮丧、绝望等。朱春荣颇有感触地对中国社会新闻社记者说:“临床对待病人必须身心同治,毕竟人不是机器,人都是有情感的。在肿瘤治疗方面,我们
不仅要对病人进行功能性治疗,还要对病人进行心理性的疏导,在充分了解病人身体状况的同时,还要多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心里在想些什么并及时引导。”
说到朱春荣对患者心理上的关怀,不少患者都表示“与朱主任交流感觉格外亲切,他的话语能让人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听朱主任说话,心里很温暖、很舒服。”
身患乳腺癌的尹女士告诉记者,朱主任是她遇到的最好的医生,他的耐心与细
心,以及温和的言语让人能放心地把生命托付给他。尹引起女士说她最初确诊为乳腺癌的时候很害怕去医院、很害怕见到医生,一直没有高度重视,而是选择吃中
药,结果情况越来越严重。后来跑了很多医院,不少医生都指责她无知,并告诉她病情的严重性——“再不治疗就会没命”!医生的话让她原本就很沉重的心情变得
更加无助而绝望。
直到来到苏大附一院遇到了朱主任,朱主任温和的话语让她不再抗拒医院。她
说:“我问医生,我会不会死。其他医生告诉我‘不治疗肯定就会死啊’;而朱主任说‘不会的,但是你必须抓紧治疗’。我知道化疗会掉头发,当我抗拒化疗的时
候,其他医生会说‘你命都快没了,还在意你的头发?’;而朱主任则安慰我‘没关系的,头发掉了还会长出来,以后长出来的头发会更漂亮啊’!我知道其实结果
都是一样,但朱主任的回答让我心里很舒服。”
而更加令人震撼的是,朱主任在一次带实习生查房时教导学生要对患者心存感
恩,要多为患者着想。朱主任平常的一句“感恩”却给了尹女士启发,并促使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若有一天离开人世,将捐献自己的遗体。尹女士称,之所以
选择通过医院签署捐献遗体的志愿书,是想以此表达对朱主任这位仁心医者的敬重与感恩之心。
尹女士深有感触地表示,生病本身是一种不幸,但若能遇到一个有好的医术、更有好的医德,能处处为病患着想的医生是不幸中的万幸。朱主任不仅尽医者的职责救治患者的病体,更是在用一颗仁心救治病患的心理,给人以信心和希望。
朱春荣现已身为肿瘤科副主任,不用再值班查房,但他仍保持着多年来的习惯,每天一上班便前往病区查看患者情况,洞察每位患者的细微变化,并与患者聊天话家常,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每天下班前,他也会雷打不动地去病区转上一圈才放心回家。
朱春荣告诉记者,肿瘤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全程化管理,定期随访。要做到彻底无瘤很难,而在当今,控制肿瘤,与瘤共存,可能是绝大多数肿瘤患者追求的理想状态。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是肿瘤治疗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