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良性生态涵养未来(体坛观澜)
——关于足球健康发展的思考之三
刘硕阳
首届“中国杯”足球赛1月10日开幕,身为东道主的中国队却遭遇了不大不小的尴尬,此次参赛阵容多为边缘国脚和年轻球员,不少球迷都觉得陌生。究其原因,他们在联赛中上场时间不多,自然给人的印象不深。问题的另一面,透射出外援在俱乐部关键位置上的“绝对话语权”,也压缩了本土球员的成长空间。
当然,将国内优秀球员的匮乏归咎于外援并不公平,关键还在于自身青训体系的短板。但在国内优秀人才青黄不接的阶段,外援在转会市场上的“豪气冲天”,也免不了会对联赛的发展路径造成反向牵制。同时还应该注意的是,为数不多的国内优秀球员的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是否也应该认真评估这种效应的正反两面?
市场影响着中超联赛的兴衰,这没什么不对。但如同硬币的两面,良性市场的运行,离不开规则的制约和价值观的引导。眼下的中超俱乐部大都严重亏损,买起人来依然是财大气粗的劲头,这是追求短期效益还是能长久发展?国内职业足球联赛创立的时间不长,但也有20多年,有些曾经“风生水起”的“豪门”已然湮没。前车之鉴不可忘,联赛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界定、如何互动,这依然是需要反思的问题。否则,联赛的健康生态就难以形成并持续发展。
实际上,类似的“金元攻势”几年前也曾席卷欧洲五大联赛。面对资本的冲击,欧足联通过制定“财政公平”政策来维持各联赛健康稳定的生态,就连一向对资本和外援最持开放包容态度的英超,近年来也不得不认真思索本土球员如何通过联赛找到自己的未来。而对自身造血能力严重不足的中国足球来说,现阶段无序哄抬球员身价对联赛整体和未来造成的杀伤力只会更大。营造良好的足球发展氛围,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行业规范,还要通过足协、俱乐部以及职业体育产业链条上的各方合力才能完成。
如果只顾各自的眼前利益,摆在各方面前的就是一道无法破解的难题。但本土球员的培养与引进外援之间并无本质矛盾,从早先的内梅切克到如今的孔卡、伊沃,好的外援能够带领本土球员提升意识,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有远见的俱乐部也在青训等基础工作中认真布局播种,展现出真正追求“百年老店”的战略。职业联赛的繁荣根本在于人才,购买外援是一种方式,培养本土球员也是一种方式,二者之间的平衡与良性互动,决定着联赛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职业足球是一门生意,足球则是一种文化。现代足球萌芽之初,一家俱乐部往往是凝聚一个社区的纽带,这种以本土性为基础的足球文化,100多年来从未改变。对起步较晚的中国足球来说,天价引援终非长久之计,行稳致远之路,唯有从扎根本土、重视基础、营造中国足球的良性生态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