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赛季中超球队最多三名外援上场 首发须有23岁以下国内球员
紧急刹车能否遏制天价引援
本报记者 刘硕阳
一张通知单,让1月16日由平常的一天变成了中国足球改革的一个节点。当日上午,中国足协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在前一天于湖北武汉召开的中国足球协会职业联赛理事会中超、中甲俱乐部联席工作会议上,经与会的中超、中甲俱乐部代表讨论,中国足协同意对2017赛季中超、中甲联赛的相关规程内容进行调整。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在即将开始的新赛季中超联赛中,每场比赛上场的外援减少为累计3人次。同时在新赛季的中超、中甲联赛中,上场运动员名单中应列入至少两名U23(23岁以下)国内运动员(1994年1月1日后出生),其中一名U23国内运动员应为首发运动员。
限制外援“事出有因”
在中国足协的通知下发之前,中超联赛的转会窗口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疯狂。阿根廷球员特维斯加盟上海申花、巴西球员奥斯卡转投上海上港,两个世界级球星的转会,背后浮现的均是堪称天价的转会费与薪金。比利时国脚维特塞尔拒绝意甲劲旅尤文图斯而选择天津权健,本赛季英超头号射手迭戈·科斯塔甚至为来到中超而甘愿离开目前排在榜首的切尔西,来自中超的吸引与诱惑不言而喻。然而,这种“影响力”的提升伴随的并非全是赞誉,德甲劲旅拜仁慕尼黑俱乐部主席赫内斯便表示,中超球队的天价引援可以用“病态”来形容。
本月初,国家体育总局新闻发言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应调节、抑制高价引援,合理限制球员过高收入。要以打造百年俱乐部为目标,加强俱乐部规范运营建设。加强对俱乐部财务审查和监管。逐步将俱乐部对一线球员费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确保俱乐部财务状况良好。同时,要用好规则和政策杠杆鼓励长期培养本土球员。要利用好规则杠杆,在确保比赛精彩和维护公平、发挥外援作用和鼓励培养本土球员之间找到平衡。
由此看来,足协本次对联赛规程的调整虽看似突然,但却“事出有因”。新赛季中超引援的不少案例之中,外援的转会费均高出其现有身价数倍之多,而足协新赛季对于外援上场的限制,很大程度便是出于规范市场、引导俱乐部理性投资考虑。
国内球员迎来良机
新赛季中,中超各队的上场外援将由以往的“3+1”缩减为累计3人次且不分国籍。外援腾出来的空间,给国内球员提供了更多表现的机会,而武磊、于大宝等国脚也表达了对新规程的支持。保证U23队员上场的规定,则让不少年轻队员兴奋不已,在上赛季的中超联赛中,1995年龄段能够获得相对稳定出场时间的只有高准翼和李晓明两人,其余绝大部分队员只能枯坐板凳。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杯足球赛上,3名“95后”球员高准翼、邓涵文和王靖斌的表现可圈可点,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足球目前并非没有优秀的年轻球员,只是大部分潜力新星缺乏在高水平比赛中锻炼成长的机会。球员期待的是更多的出场时间,而教练则考虑的是新规程对于整个球队的影响。据报道,大部分的中超、中甲俱乐部对新规程持支持态度。对广州恒大、江苏苏宁等队来说,由于阵中坐拥多名国脚,新规程的施行并不会太多影响到其自身优势。而在辽宁宏运队主帅马林看来,保级队在新赛季的生存也许会更艰难。
对于年轻球员出现在球队出场名单中这一规定,中国足球并不陌生,早在2002年,中国足协便曾要求各俱乐部在甲A联赛每场比赛中派出至少两名21岁以下队员,但这项规定随着中国国奥队冲击雅典奥运会失利而终止。不过,目前的日本、韩国联赛中,也都有保证年轻队员出场的规定,这也使中国足协此番修改规程有了更多的借鉴。
规程修改着眼未来
中国足协公布了对新赛季中超、中甲联赛规程的修改内容后,引发各方反响,对于不少已经开始“招兵买马”的俱乐部来说,留给他们调整的时间有限。也有观点认为,在中超外援身价走高的同时,国内球员身价“通胀”同样不容忽视。在目前优秀本土球员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对本土球员需求的增加或许会导致国内转会新的热潮。
对此,足协在通知中也提到,中国足协针对中超、中甲联赛近期出现的俱乐部非理性投资、高额支付国内、国际球员转会费和球员薪酬等情况,将出台一系列的措施,规范俱乐部的运营和管理。
由此可见,此次足协对于联赛规程的调整,不仅仅是对“天价引援”的一次刹车,同样有着对中国足球未来发展的考虑。由“天价引援”引发的“军备竞赛”不仅影响着整个联赛的生态,也压制着本土球员成长的空间。如今的中超、中甲俱乐部中,从中锋到中后卫这一条“中轴线”被外援占据的并不在少数,在这样的情况下,本土球员的发展状况难以好转,理应有一套综合措施去应对。
2018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12强赛,中国队目前以2平3负的成绩小组垫底,出线机会渺茫。再过4年的卡塔尔世界杯,1995到1997年龄段的球员将成为主体,但从目前该年龄段的青少年国字号球队表现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倘若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或许国足未来又将早早告别世界杯。时间看上去很长,但能抓住的机会其实并不算多。调整规程看似突然,其实已是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