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检法司 > 内容

历史正剧回暖 零宣发《大秦帝国》豆瓣评分8.9
发布时间:2017/2/20 23:19:59   作者:佚名   点击:

   剧组聘请了秦文化礼仪专家从风俗礼制、人物仪态、举手投足、文言对话等各方面对演员进行培训。数位历史学家担任历史顾问,在剧本创作中,仔细考证剧中人物、器物、历史事件。比如剧中的镜子或建筑物上的花纹都力争做到符合史实。

  《大秦帝国之崛起》(以下简称《崛起》),延续了前两部《大秦帝国之裂变》和《大秦帝国之纵横》的严肃史观和精良制作,讲述宣太后芈八子和儿子秦昭襄王嬴稷的权力更迭。没有辣眼睛的调色,现场收音同期声,故事细节严谨。截至目前,豆瓣8.9的高评分足见观众对其品质的认可。

  本该在2015年首播的这部剧为何延播两年?为什么播出之前“零宣发”?在选角、造型、剪辑等幕后制作上还有哪些秘密?新京报记者独家专访该剧总制片人焦阳,讲述《崛起》背后的“起伏”。焦阳从2005年起,就开始把全部心血花在《大秦帝国》系列上。

  延播

  “原男二号出事,找邢佳栋补戏”

  从2009年《裂变》到2013年的《纵横》,这部系列剧的播出节奏已经够慢。按照计划,第三部《崛起》应在2015年首播,却直到今年才跟观众见面。这背后的故事,焦阳用“多舛”来形容。他透露,延播最重要的原因是“补拍戏份”。

  “在过审查时,当时饰演男二号白起的男演员出了事,要么他的戏份全删,要么剧不能播出,所以延误了档期。出事以后,我算了下他演戏的时长是239分钟。放到现在就是两部电影的量,我当时感觉,第三部要完蛋了。”焦阳回忆,《崛起》拍摄了近11个月。除了演员问题,还牵扯到郢都大战的制作。“这是借助地形来打的一场战争,参战方有秦国数万之众。很难用电视语言完全展现出来,所以一再改动,拍了又改,最后上特技。”

  好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焦阳最后请来邢佳栋,硬把白起的戏全都补上。“邢老师很配合,在没有群戏配合的情况下,在绿幕底下拍完‘独角戏’,再通过特技加上。”他感慨:“改的这200多分钟,比整部戏拍的时间还长,做了整整14个月,最后把4个特技公司累得人仰马翻,很多人打地铺在后期间睡觉,比拍戏还费劲。”

  如果仔细看白起的镜头,会发现很多群戏部分中,换掉了脸。焦阳直言:“没法把所有演员调过来再拍一遍,都是用特技把脸、头和半身换掉。实在改不了的戏,最后也删了。这种情况,对之前的演员,对剧组来说都有遗憾。但如果不改,这么多人的劳动就完了。”

  选角

  “看戏好不好,能否担得起分量”

  第三部《崛起》的宣太后,依然由第二部《纵横》中饰演芈八子的宁静出演。这位历史上首位临朝称制的太后,不仅在治国安邦上大显才干,也深谙育王之道。张博饰演的嬴稷从一个“熊孩子”到雄视天下的“君王”,跨度很大。加上邢佳栋饰演的白起,赵纯阳饰演的魏冉等配角加持,这部剧称得上“一水儿的实力派”。

  在选角上,总制片人焦阳坦言,第三部《崛起》跟第二部《纵横》“有极大的关联性”。少女芈八子变成宣太后是“一以贯之”。选择宁静,因为她之前演过年龄跨度很大的孝庄皇太后。“这部剧里,宣太后戏份非常重。跨度大对一个演员来说考验很大,所以选角最主要的是戏好不好,是否能担得起分量。对于制片方来说,选择宁静的风险比较小。”

  在拍《崛起》的2011年,市场上还没有“小鲜肉”一说。“那个时候,我们选所有的演员都只想他/她戏好不好。”焦阳告诉新京报记者:“这部戏触碰到重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编剧刻画时加了很多内心描写。现在的古装偶像或古装言情剧,跟这个戏差异是很大的,不是说那些剧不好,而是我们追求的目的跟他们追求的不同。”

  因此,制片方选角目的是:尽最大努力,把历史人物还原出来。“至于演员长得漂不漂亮、帅不帅气不是关键。”他笑着说:“当然,长得好看更好。但是那个时候,我们肯定还是以实力派演员为主,对剧本里描述的人物是要有把握的。”

  服饰

  “还原走路方式,衣服必须够沉”

  焦阳回忆,在2010年末和2011年初,做古装影视剧服装的主要有两个基地,一个在镇江,还有一个在北京。“北京朱氏兄弟主要做电影服装,费用要比一般做电视剧服装的贵,但我们主角的服装全部是在朱氏兄弟那做的,按照电影的标准去做。”

  《大秦帝国》系列,无论是服饰妆容,还是行为礼仪,都因接近真实的秦国文化而被观众津津乐道。据了解,这部剧很少用丝绸。焦阳说:“那个时代的人将丝绸穿在里面,因为当时男女没有裤装,里头这一层需要贴身穿,讲究舒适。由于生产力很低,丝绸即使穿在外面也是用作点缀,平民是不能穿的。”

  麻布成为衣服最主要的材质。为了还原古时人的走路步伐,剧中服饰主要用麻布制成,宽大的袖袍使衣服颇有重量,加上身上佩戴的东西较多,走起路来四平八稳。“如果用现在的仿麻布,质量很轻,演员也好穿,但是走路就跟现代人一样轻飘飘的,显得很随意。那个时候贵族特别讲究穿着和仪态,跟平民百姓的区别也就在于此。”

  而武将们用的盔甲,用的全是真牛皮。“你可以看到演员都是抬起腿来走,因为太沉了,一身牛皮甲30多斤,不那么走就走不动。”看起来演员是端着、绷着演戏,是因为服装太硬太沉。焦阳笑称:“人配衣服马配鞍。如果衣服材质达不到,演员没有这种重量压着,气势出不来。服装是在丁黑导演的一再强调下,花了血本做出来的。一穿上衣服,弄完头发,演员对着镜子一照,自己就会入戏。”

  剧情

  “太后和王的母子关系,是二次创作”

  《崛起》的亮点是“宣太后擅权,外戚干政”,宣太后与儿子嬴稷在王权上长期对立拉锯,彼此间猜忌滋生。片中开篇“太后何时能将朝政大权,全权由儿臣来定夺”就集中展现了这一矛盾所在,而“娘不在乎天下人如何评价与我,娘只在乎稷儿和秦国的好坏”也体现了芈八子的母性之爱。

  这也是该剧在历史基础上,进行的最重要的二次改编。“宣太后和秦昭襄王嬴稷之间的母子关系,完全是杜撰出的,都是二次创作。”焦阳说。历史上对宣太后的记述极其稀少。“但我们从历史上可以揣测。魏冉是宣太后的弟弟,掌握部分国政。大权转给秦昭襄王,存在权力的更迭。一般王权的更迭都是血淋淋的,别说母子,父子之间也是杀得你死我活。”剧中这个政权得以平稳过渡,得益于创作剧本时的思考。“我们有一个推断是宣太后为了儿子,不仅平稳过渡权力,而且背后有巨大的力量促使其权力交接,并不是历史上寥寥几句,秦昭襄王就收回大权。”

  焦阳表示,这就给电视剧提供了一个创作空 间。“观众再往后看,剧情会展现出宣太后逐渐将权力交给儿子的过程,她说:‘功劳这个事情,王说有便有,王说没有就没有。’她的弟弟魏冉受嬴稷之气建议换王,宣太后毅然拒绝了。这就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感情,这也是我们对历史的创作和再演绎。”

  原声

  “为了艺术性,导演坚持原声”

  与很多古装剧不同的是,《崛起》选择用同期声。听到演员的原声出演,一些观众觉得不适应,也有观众觉得这才是“正剧范儿”。对此,焦阳解释,此举是因为丁黑导演的一再坚持。“其实我不让用原声,因为同期声有优点和缺点,而且原声是电影才用,时长短,方便修复。电视剧周期是要有保证的,受影响就要重拍,周期上不能保证。台词很考验专业,但是电视剧现场不可控因素太多。横店是个旅游区,收音的条件没有在电影棚好,风向等都会造成问题,有些观众认为这个原声有些粗糙,听不清,是有这样的情况。”

  但导演的这个坚持,他觉得对了。“好在实力派演员在台词上,没有大问题。”像李立群老师,剧本都不用拿,随便怎么对词,张口就来,这就是功夫。对演员来说,这就是专业功底。“焦阳说,他作为制片人,考虑周期、成本等问题,而导演考虑的是艺术性。”其实第一部也是导演拼命坚持同期声,我认为该坚持的还是要坚持,必须给导演、演员艺术创作的空间。"

  评价

  “只要你看了这部戏,骂也行”

  距离首播仅剩4个小时,《崛起》才通过官方微博宣告开播,“零宣发”也成为话题点,焦阳直言,这一部播出“太突然”。“9号下午四点才通知我播,我才看到网上的节目预告。”而由于上一部《纵横》的收视低迷,他甚至没对第三部抱有希望。

  “第二部播出惨败啊,可能是观众觉得太沉重,有很多人批评说‘看不明白’,所以这一部我根本没多想,估计播播就完了,没什么预期。当晚有人通知我上豆瓣,一看 1700多人在评论。第二天播完三四集,网上评论都出来了,心想不得了。”这部剧的讨论热度,令他大为惊讶。而外界不论是批评还是赞誉声,焦阳都“欣然接受”。

  由于网络版跟电视版集数不同,一些情节在电视播出时被删掉。“央视只播出34集,所以要把铺垫的戏拿掉,我们的完整版是40集。电视平台有集数限制,一年只能播10到11部,后面还排了很多戏待播,能够播出34集已是不易。”焦阳说:“只要你看了这部戏,骂也行。对我们来说,漠然才是最大的批评。也有人说烂,对于我而言,电视剧不管做成什么样子,做多高,都是要拿给观众看的,要允许观众吐槽。只要是对我们后续作品有很大建议的评语,我们都接受。”

  《崛起》的热播,如今被视作历史正剧回暖的信号,对此,他坦言:“影视行业走到今天是多元化的,不管戏说、正说、古装偶像化还是玄幻,都有它的市场。不要一个类型打压另一个类型,这样不符合繁荣艺术市场的规律。一开机就是面对8亿的电视观众,不可能只看一个类型的剧。不管什么类型,都有它的市场生存空间。各自题材的差异性大,越繁荣越好。”

  采写/新京报记者 凌晨

上一篇:《钢铁苍穹:方舟》亮相柏林 打造中国元素国际科幻大片
下一篇:若东发布新歌《护着,疼着,幸福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