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察评论 > 内容

评论:慈善不仅仅是“请客吃饭”
发布时间:2014/6/30 0:59:31   作者:佚名   点击:

  被称为国内“慈善达人”的陈光标先生把他的“陈氏慈善风格”推送出国门了——

  继本月16日在美国 《纽约时报》刊登邀请千名美国流浪汉参加免费午餐的广告后,这一活动于25日在纽约中央公园如期举办。但活动中也发生了一些不合拍的事情,比如发给穷人的300美元被纽约援助中心以“不支持发现金”为由收回,上百名被拒绝入场的流浪汉大骂陈光标“骗子”。

  陈光标的慈善事业起步于1998年,至今已有十几年时间,据称,在这期间他已累计捐献款物约30亿元人民币,帮助特困户逾百万。但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资深慈善家陈光标似乎还“稚嫩的很”,他的事业“并没有走出多远”。

  这一评价的得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他慈善行为模式的不认同。因为,个人名义下的“大礼包”“大红包”几乎成了陈光标式慈善的“行为艺术”——

  2011年3月11日,陈光标向盈江地震灾区民众每人发放200元救灾款;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陈光标飞赴日本购买了5000个口罩,在街头派发给当地人;2011年9月25日,陈光标在贵州毕节现场向观众派发3000头的猪羊;尤其让人难忘的是,他用数亿元人民币砌成的“钱墙”……

  陈光标动辄“发放现金”的招牌方式,让很多人不受用。这次在美国,他遇到了同样的尴尬:不仅有乞丐当场拒绝接受施舍,连当地官方也出面表示“不支持”。他的慈善做派,在一个相对成熟的慈善运作机制中,面临着不被认可的现实。对此,应该如何认识呢?

  也许,作为一项社会运作机制,慈善事业远非“请客吃饭”这么简单。慈善,固然是一种物质捐赠,但它还有“硬币的另一面”,那就是价值传播与感染,用我们的流行语,就是要有正能量,而且可以肯定的说,就重要性而言,后者一点都不亚于前者。

  当年,“世界首善”比尔盖茨宣称将捐献全部遗产用于慈善时,人们吃惊的不是他的巨额财富将会让多少穷人受益,而是他的慷慨颠覆了很大一部分人的财富观,从而造就出一个更为专注的慈善群体,这其中就包括欣然应邀参加其“慈善晚宴”的几十位中国富豪。正是盖茨,让慈善成了一个令人景仰的事业,让更多人感受到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从这个角度,“中国首善”陈光标的慈善确实还有点“土豪金”,他做慈善很努力,但就是少那么一点点感染力。这种局限性从其个人表述中也能感受到。陈光标也认为,慈善不只是简单的捐助,但他更强调慈善是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然而,慈善显然不只是停留在分配意义上的。慈善事业,也远远不是投入大宗财产和爱心那么简单。

  完整的慈善事业,需要一种深层的文化理解,需要一套更成熟的机制搭配,需要一个人性化的行为模式。与此对照之下,美国媒体质疑:陈光标所谓的慈善事业似乎完全是在通过施舍进行自我宣传。

  中国的慈善究竟该往哪里走?陈光标先生曾经觉得应该为中国慈善事业做点什么了,于是就有了他在发达国家高调亮相的做派,但走出国门的“陈氏慈善”,并没有辅以中国企业家的内敛气质、审美态度和共生精神。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中国慈善本来不需要以国之名进行营销,因为这本来就是被人类共识所守候的,慈善事业只有国际携手合作的份儿,没必要为谁强出头。(本报评论员 肖明君)

上一篇:大连街头设女士专享停车位 网友:这是歧视
下一篇:清凉?ektfíp{v:W 北京再发高温黄色预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