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反腐倡廉 > 内容

我国住宅产业化进展缓慢 住宅产业化尚处初级阶段
发布时间:2015/6/21 22:01:42   作者:佚名   点击:

  运到工地的不是零散的钢筋、混凝土、保温板,而是一块块的墙板、楼梯等“零件”;工人在机械的配合下把这些“零件”组装成一栋栋住宅……这种像“搭积木”一样建造的装配式建筑近年来较多地被运用到实际项目中。

  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指出,当前住宅产业化得到广泛认可,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然而我国住宅产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应尽快完善技术标准构建设计、生产、施工、验收维护等完整产业链,引导和规范住宅产业化发展。

  装配式建筑呈“井喷”之势

  所谓装配式建筑,是指采用系统化设计、模块化拆分、工厂制造、现场装配的方式建造房屋,尽可能在工厂进行加工和现场组装设计而成的工业化建筑。

  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表示,装配式建筑能够更好地实现建造质量、施工工期、人工用量和成本方面的控制。施工技术手段的改变能够有效避免传统建造方式下的人工作业误差、保障建筑质量,减少现场施工产生的能耗和污染,还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累计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约1200万平方米,2014年当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已超过2000万平方米。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680万平方米,占比约三分之一;政府投资公建192万平方米,占比接近10%;商品住宅1133万平方米,占比为55%。

  政策红利是近几年住宅产业化加快推进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强制措施方面,北京市规定,到2015年,产业化建造方式的住宅达到当年开工建筑面积30%以上,新建保障房基本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长沙要求全市2014—2016年住宅产业化实施比例分别不低于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10%、15%和20%。

  在激励措施方面,上海对于土地出让合同中没有要求的住宅项目,形成了预制外墙建筑面积豁免政策,同时结合建筑节能专项扶持资金,给予财政补贴。长沙对购买产业化住宅的购房者给予60元/平方米的财政补贴。

  此外,一些企业也积极顺应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带动住宅产业化加速推进。以长沙为例,湖南省住建厅房地产建管处处长何小兵表示,目前长沙共有国家级住宅产业化生产基地3个,包括以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为主的远大住工、以钢结构体系为主的远大可建、以PC结构体系和以住宅产业现代化生产设备为主的三一集团。

  盲目跟风、缺乏标准“劣币驱逐良币”

  尽管我国住宅产业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忽视的是,相比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住宅产业化仍处在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房企参与度不高、可行性技术较少、缺乏行业统一标准等问题困扰着产业化发展,进程仍显缓慢。

  据统计, 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31家预制构件厂,而在2014年底,这一数量已经达到60家,仅仅一年的时间构件厂数量就增长了近一倍。沈阳卫德建筑产业现代化研究院院长郑勇指出,60家构件厂中,真正实现运营良好的只有一半左右。

  北京、沈阳的一些企业也透露,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开发商和建筑商手里项目较少,不少构件厂“今年都没有活儿”,产能大量闲置。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后期,国内大中城市通过大板建筑极大地推进了建筑工业化发展。由于施工速度快,效率高,很多城市都建造了相当规模的大板建筑,其中南宁市大板建筑曾达到全市住宅总建筑量的56%,北京、兰州分别达到30%和15%,但在发展过程均出现了低价竞标无法确保质量、“劣币驱逐良币”等等问题。

  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规划发展处处长刘美霞指出,就9个住宅产业化试点(示范)城市情况来看,由于缺乏标准等等原因,住宅产业化在质量监管和质量追溯等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现有设计、施工分别招标,再加上建筑业的转包、分包项目的经营管理模式,造成了住宅产业链上设计、施工、生产等环节的脱节。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住宅产业化各个环节涉及方方面面的标准都严重不足。这使得相关企业面临“无章可循”的窘境,标准的缺失日益成为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瓶颈。

  “尽管国标《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已颁布实施,但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总工叶明说。

  完善顶层设计促进住宅产业化良性发展

  业内专家建议,应因地制宜推进住宅产业化。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刘东卫指出,从国际经验来看,住宅产业化产品既包括建筑主体结构的产业化,也包含卫生间、厨房、地板、集成管线以及各种设备设施等内装部品的产业化。相比主体结构工业化生产,发展内装部品产业对经济、建筑产业的拉动效应更大。

  文林峰表示,装配式建筑强调的是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手段,代表了建筑工业化的较高水平,而住宅产业化是通过对设计、生产、施工、开发、维修管理、更新改造、拆除重建等全产业链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建筑过程的工业化、集约化、社会化和节能环保等目标。有龙头企业参与、技术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优先发展装配式建筑,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从全装修开始。地方政府应科学和理性引导,避免企业盲目跟风 “一哄而上”投资建设构件厂。

  刘东卫建议,要以标准的科学规范和引导住宅产业化发展,建立与住宅产业现代化相匹配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要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标准、技术体系等顶层设计构建,尽快建立推动部品产业与技术的整体发展,组织实施示范工程以积累实践经验。

  叶明认为,在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社会化生产程度较低、专业化分工尚未形成,先期成本较高,现阶段不应仅关注相关项目建设数量的增长,更要培育企业能力,建议发挥龙头企业整合资源的优势,以工程总承包模式实现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加快配套产业链建设,逐步以点带面协同推进住宅产业化。

  此外,还有一些业内专家指出,自1999年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以来,国家没有再出台新的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鼓励优惠政策。业内一直在呼吁,希望出台国家层面的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特别是有关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实质性吸引力的土地、财政、金融、税收扶持政策和强制推广政策。

上一篇:受益京津冀《纲要》 房企迎来利好
下一篇:住建部通报四起房屋垮塌事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