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毓凤(1910-1986),满族人,是晚清端郡王爱新觉罗·载漪的亲孙女,也是道光皇帝的五世孙女。1928年,载漪的3个孙女经冯玉祥牵线、保媒,分别嫁给西北军高级将领孙连仲,西北军高级将领门致中和西北军军长鲁崇义。1935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总指挥的孙连仲率部驻防河南信阳,罗毓凤携子女居住在信阳的鸡公山上。
抗战全面爆发后的1937年10月,孙连仲奉命率部北上抗日。不久,罗毓凤亦追随孙连仲来到保定,发现由于前线条件限制,大批伤病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决心在后方建立一所医院,以救助为国流血的伤病员。
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罗毓凤立即赴汉口,向“万国红十字会”及各界人士呼吁,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经月余的筹备,国民政府有关部门也予以批准。于是在鸡公山上一所西式楼房(萧家大楼)内,“第九十四后方重伤兵医院”正式成立了。
唯恐伤员沿途流血过多,于是又在鸡公山下车站(新店车站)设有一临时收容所,准备先予以包扎换药后,再用担架抬至山上院本部,做彻底的治疗。同时,她发动当地及东北流亡中学学生组织担架队。不久,罗毓凤被有关部门聘为医院院长。由于前线战事不断激化,伤员随之大增,本来预定千名之伤患医院,住院人数日渐增加,超出预计的设想。于是罗毓凤不得不在地板上和走廊中增加铺位,她则和全体人员改着军装,日夜监督,每逢伤患来时,必先在收容所将伤口加以清洗,换药,包扎,并供给稀饭、馒头等食物,先使其温饱,然后抬至医院检查治疗。有一次,罗毓凤见一个伤员动作不便,就用双手为他捧大便。那位伤兵突然感动得放声大哭,却把罗毓凤吓了一跳,还以为是碰到了伤口。
罗毓凤又聘请大批男女学生,组织慰劳队,为伤患讲故事,写家信,教唱歌等,力争让每个人都鼓起满腔的热血为伤患服务。为了减少伤患死亡率,她又多方筹募,增设现代化的手术室。此举让每天10%的死亡率迅速减少到千分之几。恢复健康后的伤兵,均纷纷要求重返部队杀敌。凡出院归队的战士,罗毓凤每人分赠以“浴血抗战纪念章”一枚,以资鼓励。
1938年6月,武汉会战开始,鸡公山已成为前线,伤兵医院被搬迁到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