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众之声 > 内容

骆驼在公元前3000年始作驮兽 元代g×S í?(u
发布时间:2015/7/16 20:22:23   作者:佚名   点击:

  吕丽娜

  近来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使人们对骆驼有所关注,据研究人员称,“中东呼吸综合征”是由单峰骆驼传染给人类的。骆驼与人类的渊源颇深,有“沙漠之舟”的美称,在一些游牧民族,甚至被奉为“天赐神物”。

  公元前3000年始作驮兽

  骆驼对人忠诚,耐饥耐渴,号称“沙漠之舟”,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开始驯养骆驼作为役畜,用以驮运和骑乘。

  关于骆驼的起源,学界有很多说法。一种考证认为,骆驼的祖先是由距今约5000万年前的北美洲野骆驼进化而来,体型巨大,没有脚趾,大约在300万年前越过白令海峡横渡至亚洲,并进而到达中东和非洲。而另一种考证认为,10万年前的中东地区就存活着骆驼。2003年一支叙利亚-瑞士联合考古队在大马士革东北部约250公里的巴尔米拉地区的哈迈勒,发现了一种生活在距今约10万年前的巨型骆驼的骨骼化石,这种骆驼身高达4米,是现代骆驼身高的两倍。

  骆驼来到中国后,依其习性特征定居在蒙古高原和西北内陆。大量史料证明,至少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父系氏族社会,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就已经驯化了骆驼。远古岩画中就有许多双峰驼、单峰驼的形象。先秦古籍《逸周书》记载:“伊尹为县令,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匈奴、楼烦、月氏诸国,以骆驼、野马……为献。”伊尹为商王朝开国大臣,商代之前北方游牧民族就将骆驼视为珍稀动物向中原王朝进献。《史记·匈奴列传》也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驼。”可见,在当时,人们将骆驼看做珍稀动物,称其为奇畜。

  骆驼分单峰驼和双峰驼,单峰驼只有一个驼峰,更适合沙漠生活,分布于中东和北非。双峰驼又称大夏驼,更适合寒冷气候。两者的混血骆驼体型较大,只有一个驼峰,善于驮物,混血骆驼无论雌雄均有生殖能力。还有一种野骆驼,驼峰较小,毛较短,四肢较长,数量非常稀少,是世界上唯一可以饮用盐水生存的陆生动物。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在于其独特的身体构造。骆驼的驼峰里贮存着脂肪,这些脂肪在骆驼得不到食物的时候,能够分解成身体所需要的养分,供骆驼生存需要。骆驼能够连续四五天不进食,就是靠这些贮存的脂肪。骆驼的胃里还有许多瓶子形状的小泡泡,那是骆驼贮存水的地方,这些“瓶子”里的水使骆驼即使几天不喝水,也不会有生命危险。据记载,骆驼23天不饮水仍能存活下来,即使脱水量达体重的25%仍不会影响生存。

  骆驼有两排睫毛保护眼睛,耳孔有毛,鼻孔能闭合,视觉和嗅觉敏锐,这些均有助于适应多风的沙漠和其他不利环境。

  被遗忘的国宝——野骆驼

  1896年2月,一支5人骆驼队迎着凛冽的寒风,艰难地跋涉在罗布泊干涸的古河床中。这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领的探险队。他们在进入大漠后,发现了野骆驼的足迹经常出现在这一“生命禁区”,后来野骆驼就成了他们几乎陈尸沙海的死亡之旅中唯一的伴侣。

  野骆驼在古代曾广为分布。西起里海,东达黄河,南到青藏高原北部,北至贝加尔湖,都有野骆驼瘦高矫健的身影。100多年前,野骆驼尚存1万多只。但时过境迁,野骆驼现已在沙漠里几无踪影,成为极其珍稀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国内外专家经过深入考察得出结论:目前残存的野骆驼分布在中国阿尔金山、塔克拉玛干、罗布泊以及中蒙边境一带,据估计目前仅有不到900只。也就是说,在面积达33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安徽、江苏、浙江3省总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仅有几百只野骆驼,是“比大熊猫还要珍稀的野生动物”。野骆驼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并被载入了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

  家养骆驼与野骆驼出自一类,家驼是由野驼驯化而来的,但经过6000多年的分道扬镳,二者从外形、生理特点到繁殖习性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外形上野驼躯体高大健壮,家驼则稍矮、略显肥胖;家驼驼峰小而尖,呈锥形,野驼驼峰较肥大,呈U形;家驼体毛短且密,为淡棕色,野驼体毛粗长,颜色有深褐、浅黄、棕等多种。

  野骆驼不仅丰富了大漠戈壁景观,也是所在地区生物资源里重要的一环。由于它生命力强,遗传基因稳定,生殖能力超常,故对研究骆驼起源、品种分化及改良家驼品种,都有重要的科研与实际价值。人类的捕猎和天敌袭击,使野骆驼遇到危险时能连跑3天,时速达40公里,相比而言,家驼最快不过时速25公里。据了解,为重点保护野骆驼,我国政府已建立了阿尔金山-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

  骆驼在元代最受“重用”

  在我国元代,骆驼是“五畜”之一,养驼业在当时的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元代骆驼数量大增主要是成吉思汗征服西夏之后,从那里缴获了不少骆驼,还从“欣都思边地带回来很多骆驼,很多山羊”,“欣都思”指的就是今天的印度。正是因为成吉思汗四处出征,从各地掠夺了大量的骆驼,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骆驼的数量和种类,为养驼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和人员饲养管理骆驼,由贵族把持十四道牧场的经营与管理,养殖的骆驼主要用于乘舆、供奉中央、用作作战工具及食用等。

  元代,骆驼是皇室贵族的御用乘骑,元顺帝时,“壬子,发阿鲁哈、不兰奚骆驼一百一十,上供太皇太后乘舆之用。”在元朝,“凡行幸,先鸣鼓于驼,以威振远迩,亦以试桥梁伏水而次象焉。”故有周伯琦诗曰:“雷轰驼鼓振,霞绚象舆行。”由此可见,皇帝乘舆出行是以鸣驼鼓为先,然后乘坐象车,骆驼在皇帝行幸礼仪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据《元宫词百章笺注》载,“春游到处景堪夸,厌戴名花插野花。笑语懒行随凤辂,内官催上骆驼车。”“骆驼车”是元代宫女所乘之车,这一特殊现象是元朝所独有的。

  骆驼在元代除作为皇室乘舆,还是中央赏赐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供奉中央的珍贵礼品。曾有记载,元世祖时期,中央“赐皇子爱牙赤部曲等……马二万六千九百一十四、羊十万二百一十、驼八、牛九百。”元文宗时期,政府为了扩充军力购买“骆驼百、牛三百,充扈从属军之用”。而且,曾有史料描述了骑驼作战的勇猛场面,“札八儿每战,被重甲舞槊,陷阵驰突如飞,尝乘骆驼以战,众莫能当。”除此之外,元军传送紧急公文和情报消息,四百里以上的传送是由骆驼完成的。

  蒙古人把骆驼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会食其肉。成吉思汗与乃蛮争战,失败逃亡路上因为饥渴难耐,手下曾将一匹骆驼杀掉,“燔以啖”于太祖。除此之外,元代蒙古人一直将驼乳作为上层贵族享用的饮料。驼峰在元代也是一道名菜佳肴。汪元量的《十筵诗》曰:“第二筵开入九重,君王把酒劝三宫。驼峰割罢行酥酪,又进椒盘剥嫩葱。”而驼蹄在宫廷内以及王室贵族宴席之上,也是一道名肴。

  延伸阅读

  游牧民族的“天赐神物”

  骆驼主要生活在中国北疆和西北,它们吃苦耐劳、充满灵性,古人称之为“塞外奇畜”,远古游牧民族视之为“天赐神物”,蒙古族更是赞之为“苍天的神羔,生命的恩泽”。

  1227年7月,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时病逝在甘肃清水县的行宫里,按照蒙古贵族的传统习俗,葬礼是秘密进行的。因此,成吉思汗究竟葬在什么地方,说法不一。当时蒙古贵族的葬俗是入殓处不设陵墓。据《草木子》记载:“国制不起坟垄,葬毕,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子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之处,则知葬所矣。”这就是说,在行葬时宰杀一只驼羔埋在陵前,让母驼看到驼羔被杀的情景。待到拜谒陵墓时,把母驼牵来。母驼一到驼羔被宰杀的地方就发出哀鸣,人们就可以确定陵墓所在的位置。后人为祭祀成吉思汗,把他的宫帐安放在蒙古高原,就是现在的阿尔泰山和肯特山一带。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蒙古人世世代代在草原上生存,马和骆驼伴随左右。为了祈求骆驼能够繁衍兴旺,古代牧人们在精美的丝绢上精心描绘出骆驼神的形象。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骆驼博物馆中有这样一幅蒙古骆驼神绢画。绢画描绘着一峰正在奔跑的骆驼,在骆驼背上有一位神人:他有三只眼,右手持一道尖头令牌,左手持法器,蓬发直竖,飘带飞舞,祥云缭绕在骆驼与神人背后。这位骑骆驼的神人,就是草原上传说的蒙古骆驼神。在蒙古草原和沙漠地区,牧人们对骆驼神十分崇拜,相信他可以保佑牧场丰润,保佑牧民旅途平安。

  乌珠穆沁人,尤其是老人临死的时候,家人要把一片绒毛撕细,轻轻敷在其鼻孔上,看看出不出气。什么时候绒片不动了,就说明老人咽了气。乌珠穆沁人认为人死以后,灵魂会留下来,冥冥中庇荫子孙,所以家人会把这片绒毛收起来装进招福的香斗中,作为珍贵之物保存。成吉思汗死后也是用驼毛作为其灵魂的吸附物。成吉思汗及其原配布尔帖夫人的灵帐中,有一副蒙古式工艺图案的镀金银棺,连守灵的达尔哈特们也不知其中放有何物。“文革”时一群红卫兵闯进成陵,揭开这个千古之谜,原来里面只放着一小撮白驼毛。

上一篇:哀乐作者罗浪逝世 徐沛东:他是新中国军乐鼻祖
下一篇:吕思勉曾评岳飞:宗弼渡江时 岳飞始终躲在江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