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28日电 (刘辰瑶 俞哲旻)今年以来,暴雨多次侵袭中国各地,榆林、南京、常州、武汉、深圳等多地出现城市内涝,网友戏谑地将其称为“看海”。7月27日夜间,短时强降雨结束后,北京城区共出现8处20厘米以上的积水,“逢大雨必涝”已成为中国的城市通病。
“我们在新城建设中对规划重视不够,特别是低影响开发要求不明确不严格,开发商追求利益,排水和洪涝渗蓄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建云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规划不合理是造成多地城市内涝的主因。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研究员严登华分析称,中国的绿地建设跟城市硬化地面建设配比指标并不合理。他坦言,境外很多城市绿地有涝水储水系统,地面比绿地高,但在中国经常是与之相悖。
一直以来被忽视的城市排涝问题,在北京2012年的“7·21暴雨事件”中给出了教训。官方披露显示,当日20小时内,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北京受灾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约190万人,共79人遇难,损失超百亿元。
“北京内涝大部分集中在规模较大的立交桥处”,严登华解释道,在城市中由于道路和小区的建设,一些建筑物建设将本来连续的坡面切割成了很多小单元,容易积涝。
在城市排水除涝标准上,上述专家直言中国的标准“太低”。据张建云透露,就连北京天安门地区,排水标准也仅为三年一遇左右。
除了城市防涝建设外,中国各大城市还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气候考验。特别是厄尔尼诺的影响,是造成今夏南方大面积洪涝灾害的原因之一。
“近50年资料显示,极端降水在强度和频率上都呈增加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突发性强、时间短且集中的暴雨出现,在考验城市排涝的应急工作。
针对上述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在2013年3月发出通知,要求在2014年底前,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最近几年来政府在城市排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因为暴雨事件有着随机性和极端性,这种排涝工程远远满足不了城市化进程中对内涝治理规模的需求”,严登华认为,将来城市规划过程中应该从降水暴雨开始一直到排水的全过程进行统筹设计。
张建云建议称,需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从源头减少径流量的产生;还需准备足够的场所来蓄水;要加强河湖连通,将城市洪涝有效排泄。(完)
上一篇:北京发布商业服务业“十禁”
下一篇:深圳电视进入4K时代 “百万高清计划”启动